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知识点题库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 . 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D .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4
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某同学称取11.4g样品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73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的总质量为80g(假设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 (1) 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g.

  2. (2)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有一根部分氧化的镁条4.4g(只含氧化镁一种杂质),与100g质量分数为14.7%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溶液蒸发得到硫酸镁的质量为18g,则原镁条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

A . 0.8g B . 1.2g C . 2.4g D . 3.6g
甲、乙、丙三位同学利用实验(如图所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他们在实验中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 (1) 甲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将③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然平衡,请你从微观角度分析天平平衡的原因是:
  2. (2) 反应后,乙同学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丙同学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填“左边”、“右边”或“中间”)
为探究金属镁的化学性质,甲、乙两化学兴趣小组分别完成了下列实验:

【甲组同学实验】将光亮的镁条放入滴有酚酞的NaHCO3饱和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溶液红色加深。

【乙组同学实验】将点燃的镁条插入盛满CO2的集气瓶内,镁条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并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提出问题】①甲组同学实验产生的气体和白色固体成分; ②乙组同学实验反应后的产物。

【对甲组同学实验进行探究】确定气体和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Mg(HCO3)2能溶于水;   ②硫酸铜固体为白色,遇水变蓝;

③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1. (1) 溶液红色加深,则反应后溶液的碱性 (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2. (2) 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淡蓝色;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 (写化学式)。
  3. (3) 对白色固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作出猜想】猜想Ⅰ: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 猜想Ⅱ:白色固体可能是

    猜想Ⅲ: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和Mg(OH)2

  4. (4) 【初步验证】 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溶液,观察到,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MgCO3 , 得出猜想Ⅱ错误。
  5. (5) 【设计实验】为进一步确定固体的成分,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参与探究活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干燥的白色固体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的U型管

    猜想Ⅲ正确

  6. (6) 【对乙组同学实验进行探究】确定实验反应后的产物

    【查阅资料】①MgO+H2O(热水)=Mg(OH)2 , Mg(OH)2在热水中溶解度增大,在热水中显碱性;② MgC2+2H2O=Mg(OH)2+C2H2↑。

    【作出猜想】猜想Ⅰ:产物是MgO和C;   猜想Ⅱ:产物是MgO、MgC2和C。

    提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

  7. (7) 【实验分析】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放入试管,加入足量热水,无气体放出,说明猜想不正确;

    ②为了验证另一种猜想中白色固体成分,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实验操作是

  8. (8) 【实验反思】通过本实验,对“CO2不助燃”,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从微观视角研究物质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中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 . 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没有改变 C .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 . 分子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煤油中含有噻吩(用X表示),噻吩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
A . C4H6S B . C4H4S C . C4H4S2 D . C8H8S
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B . 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O2 C .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 . 该反应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判断正确的是(  )
A . 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 .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 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 . 碱溶液定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有一包Mg和MgO的混合物共12.8g,与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48g,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
A . 9.6g    B . 3.2g    C . 2.4g    D . 1.6g
MnO2是一种常见的不溶于水的化学试剂。
  1. (1) MnO2在化学反应中可作生成物,请写出一个有MnO2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MnO2在化学反应中可作反应物,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则物质X的化学式是
  3. (3) MnO2在化学反应中还可作催化剂,小金用下图所示方法(各反应物均无剩余,反应条件省略)将MnO2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循环使用。已知A、B、C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三种物质。图中A和B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无色液体。试推断并回答相关问题:

     

    ①操作X是

    ②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反应②中能与物质C反应生成物质B的有(填序号)。

    A.Fe     

    B.Cu   

    C.CH4   

    D.H2

某补钙剂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如图1所示。小明对该补钙剂十分感兴趣,取10片钙片放入盛有l00g稀盐酸的烧杯中,有效成分完全反应(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后的相关数据如图2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 (1) 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 (2)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g;
  3. (3) 10片钙片中CaCO3的质量为g(写出完整计算过程)
氢化镁(MgH2)固体与水可作氢动力汽车的能源提供剂,它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为()
A . MgO、H2 B . Mg(OH)2、O2 C . Mg(OH)2、H2 D . MgO、O2
如图所示,调节杠杆平衡。

  1. (1) 实验1: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观察到铜丝变为黑色(CuO),细铜丝团(填“上升”或“下沉”)。
  2. (2) 实验2:通入NO2一段时间后,活性炭包下沉,原因是
回答下列问题:
  1. (1) 2Na + 2H2O = 2NaOH + R↑,其中R的化学式为
  2. (2)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物质名称)。
对物质组成的定量研究,使化学科学获得迅速发展。
  1. (1) (资料一)拉瓦锡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中,连续加热十二天,发现一部分银白色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剩余4/5体积的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约占空气体积1/5的气体是

  2. (2) 剩余4/5体积的气体中,其主要成分的重要用途之一是
  3. (3) (资料二)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一定量高温红热的软铁薄片,结果水减重,铁增重变成黑色的氧化物(四氧化三铁),同时收集到“可燃空气”,通过大量的定量实验,分析和归纳,他得出结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根据资料二提供的信息,写出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上述探究水的组成的理论依据是

铜粉中混有少量的铁粉,为了除去铁粉,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取该铜粉20g于烧杯中,然后等量分5次加入未知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数据如下表。

项        目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5

5

5

5

5

每次产生气体的质量/g

0.01

0.01

0.01

0.005

m

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问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 +H2↑)

  1. (1) 表中m的数值为
  2. (2) 铜粉中混有铁粉的质量是g(保留两位小数);
  3. (3) 求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黑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反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X的化学式为2N B . 生成物CO2是空气污染物 C . 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 D . 物质X常用作保护气
一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 B . 理论上每生成2gH2 , 同时生成32gO2 C . 反应Ⅲ中生成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 . 反应I、Ⅱ和Ⅲ在反应前后均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将一定量的N2、H2和物质M置于密闭容器中,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B . 参加反应的N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3 C . M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 反应后H2和NH3质量分数之比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