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知识点题库

同学们为证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设计了如下部分实验:

  1. (1) 各实验中都可观察到溶液颜色为

  2. (2) 通过实验①②的对比,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 (3) 若要证明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固体颗粒大小有关,需增加实验④与实验③进行对比,实验④的烧杯中需加入

小明在生活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因素都能够影响白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白糖在水中溶解速度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推测此因素对白糖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1 ,影响;因素2 , 影响 .

(2)从你列出的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下列有关厨房内的几种做法不科学的是(  )


A . 将蔗糖放入热水中,以加快溶解 B . 菜刀用完后擦干存放,以防生锈 C . 将火烧得旺些,可提高锅内水的沸点,使食物熟得快 D . 微波炉、电饭锅、热水器等多种大功率用电器错开时间使用,以防过载
以下做法不能加快食盐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是(  )


A . 搅拌 B . 加入食盐 C . 用细盐代替粗盐 D . 升高温度
通常状况下,下列方法中不能够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是(  )


A . 溶解时不断搅拌 B . 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 C . 溶解时给物质加热 D . 减少水的用量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活中的一些做法不可行的一组是(   )
A .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以防止白色污染;扫地前洒水以减少空气中的烟尘含量 B . 用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用水浇灭电线着火 C . 用涂油的方法防止铁制品生锈;用升温方法加速蔗糖溶解 D . 用小苏打水治疗胃酸过多;蚊虫叮咬后,涂纯碱溶液减轻疼痛
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以工业大理石(主要杂质是氧化铁)为原料提纯碳酸钙的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为加快反应I中的固体溶解,可采取的措施有(只写一点).
  2. (2) 写出反应Ⅱ中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3. (3) 若将滤液b中的溶质回收再用,除了得到NaNO3外,还可能得到(填化学式);其中NaNO3可用于补充植物养分,它属于化肥中的肥.
  4. (4) 反应Ⅰ中不选用稀硫酸的原因是
小明同学欲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
  1. (1) 小明取两个玻璃杯(分别标为A、B),分别向两个杯中加入相同多的水,然后用温度度测量两个杯中水的温度,均为22摄氏度,再分别向A、B相同多的食盐.他用筷子搅拌A玻璃杯中的液体,观察发现A玻璃杯中食盐30秒完全溶解;B玻璃杯中的食盐12分钟才完全溶解.由此活动他得出:
  2. (2) 小明再取两个玻璃杯(分别标为C、D),分别向两个杯中加入相同多的水,然后用温度度测量两个杯中水的温度,C玻璃杯中水温均为22摄氏度,D玻璃杯中水温为58摄氏度,分别向C、D玻璃杯中加入相同多的食盐,观察发现C玻璃杯中食盐12分钟完全溶解,D玻璃杯中食盐8分钟完全溶解,由此活动他得出: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够较快地溶解某种固体.请以冰糖晶体溶于水为例,根具你的生活经验,说明那些方法可以加快冰糖晶体在水中的溶解.
以下是同学们设计的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 . 探究NaOH固体溶于水的能量变化 B .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C . 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D . 控制反应的停止与发生
在20℃水中加入下列物质充分溶解,现象如图所示.

  1. (1) 实验1:所得溶液的溶质是;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
  2. (2) 实验2:观察到碘几乎不溶,高锰酸钾全部溶解,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请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 (1) 用水灭火原理
  2. (2) 打开碳酸饮料时,发现大量气泡逸出,联系学过的知识从物理变化的角度解释为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 (1) A实验中试剂Y是 ,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2. (2) B实验中加热通入CO2后的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3. (3) C实验中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有关。
化学使生活更美好,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 . 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清洗衣服上沾的油污 B . 增大压强,使汽水中溶有的CO2更多 C . 苹果汁呈酸性,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 用医用氯化钠,可配制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下列图示与所描述的含义相符的是(   )

A . 图1表示实验室电解水过程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关系 B . 图2表示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C . 图3表示把NaOH固体、NH4NO3固体溶于水后的水的温度变化 D . 图4表示对KOH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的pH变化
某NaCl固体中含有CaCl2杂质,分别取样进行实验。
  1. (1) (测定杂质含量)取10.0 g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Na2CO3溶液与CaCl2完全反应,经相关操作后称量生成CaCO3沉淀1 g,计算样品中CaCl2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 (2) (提纯NaCl)取30.0 g 样品,依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设计实验提纯NaCl,NaCl、CaCl2的部分溶解度数据见表。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100g水)

    NaCl

    36.0

    36.6

    37.1

    38.0

    39.2

    CaCl2

    27.6

    39.8

    41.4

    43.2

    45.2

    ①由上表可知:80℃时,溶解度相对较大的物质是。结合上表分析实验中,趁热过滤的原因是

    ②实验中,溶液A是NaCl 的(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B中溶质的阳离子是。溶液B中CaCl2的质量分数(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A中CaCl2 的质量分数。

室温下,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其中①试管和②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②试管中固体可溶,①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同学们又补充了③试管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溶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关于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汽水中的气态溶质是(填化学式),打开瓶盖会有气体溢出,其原因是压强(填“增大”或“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2. (2) 厨房中的下列物质中放入足量水中,能得到溶液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 . 食盐 B . 蔗糖 C . 食用碱 D . 花生油 E . 面粉
  3. (3) 氯化钠和蔗糖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6

    37.3

    38.4

    39.8

    蔗糖

    203.9

    231

    287.3

    362.1

    487.2

    ①氯化钠和蔗糖都属于(填“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②若蔗糖中混入了少量的食盐,可以用(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蔗糖。

    ③若向60℃的100g水中加入250g蔗糖,可形成g蔗糖溶液,若将此溶液降温至20℃,可析出晶体g。

化学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对家用除湿盒(如图所示)进行了如下探究。

【资料信息】

吸湿区内黑色颗粒是活性炭,白色颗粒是初中化学一种常见物质。使用一段时间后,集水区内有大量液体和少量固体,且气温越低固体越多。

  1. (1) 【知识应用】除湿盒内活性炭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利用了其性。
  2. (2) 【提出问题】白色颗粒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猜想Ⅰ:氧化钙:猜想Ⅱ:氢氧化钠:猜想Ⅲ:氯化钙。

    猜想依据: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在空气中容易水分。

  3. (3) 【交流讨论】从安全性考虑,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所以否定了猜想Ⅱ。
  4. (4) 【进行实验】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解释与结论】小组同学依据实验得出结论:白色颗粒是氯化钙。

    步骤②的现象是

    步骤③的化学方程式为(写一个)。

  5. (5) 【拓展交流】同学们查阅到氯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59.5

    65.0

    74.5

    100

    116

    ①集水区内“气温越低固体越多”的原因是

    ②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除湿盒使用后,对集水区内物质的处理建议是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胆矾化学式为:CuSO4·5H2O)

  1. (1) ①中“熬”至析出胆矾这个步骤相当于(填实验操作名称)。
  2. (2) ②中“烹”而得铜的过程中,铜元素的化合价(填“升高”或“降低”)。
  3. (3) 为加速③中溶解速率,可采用的方法有(写出其中一种即可)。
  4. (4) 写出④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说明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大小:铁(填“<”“=”或“>”)铜。
  5. (5) 以上两种制取铜的流程中,你认为流程(填“②”或“③-④”)更佳,简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