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点题库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 (1) 依据材料一,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 西域都护的设置 D . 宣政院的设置
“领略迷人的西域风情,聆听沙的呼吸,触摸历史的脉搏──追寻丝路”这是某旅行社刊登的广告。现有顾客上门咨询,请你当一名历史导游,依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1) 对文中“丝路”的开通,功劳最大的是谁?他出发地点在哪里?他第一次到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 (2) 该“丝路”的长期维持主要得益于西汉政府设立的什么机构对西域有效管辖?

  3. (3) 该“丝路”的开通,有什么积极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材料二:汉初,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诸侯王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1. (1) 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2. (2) 材料二反映了汉初诸侯国的什么情况?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诸侯王对皇权威胁的?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4. (4) 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抄袭原材料作为答案)

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1) 【表格学史】

    时间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历史价值(评价)地位

    公元前60年

    西汉政府

    今新疆天山南北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公元105年

    改进造纸术

    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交流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公元494

    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请根据表格里提供的信息将表格内的内容补充完整。

    , ② , ③ , ④

  2. (2) 【图画说史】如图一,图二

    请说出图中两个与统一有关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为了巩固统治在思想是分别采取了什么举措?

  3. (3) 【诗词析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史家之绝唱”指的是谁写的著作?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4. (4) 【材料悟史】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汉书•景帝纪》

    请说出孟子治国的观点和汉初统治者推行的统治政策分别是什么?以史为鉴,请你为当今统治者治理国家提点建议?

汉代,“丝綢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 . 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 C .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 . 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通过交往,不同特色的经济、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图片展示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通道?它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2. (2) 读材料二隋大运河示意图,请写出流经苏州的那段运河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及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笆,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 :如下图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扰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材料二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路线图,请问西汉丝绸之路出发点A为何地?C、D两个关口以西就是西汉时期的西域地区。分别指出C、D各为什么关口?
  3. (3) 材料二中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开辟于哪一皇帝时期?在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是哪一位?
  4. (4) 材料三,地图斜线部分地区从西汉时期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问西汉设置什么机构管理这一地区?设置的时间是哪一年?
城市、文化遗产见证人类发展。阅读下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

【古代北京】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于蓟(今,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

隋朝时称涿郡,位于大运河永济渠的一端。

1153年,金朝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

元朝时北京称为大都。

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清兵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

【近代北京】

①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签订《北京条约》。

②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馆。

③1898年,在北京成立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④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占北京。次年,签订签订《辛丑条约》。

⑤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中华民国迁都北京。

⑥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日本占领。

材料二:

图3

图4

材料三:

2014年6月22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此次丝绸之路申遗内容包括从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到广大中亚国家地区横跨亚欧大陆遗产点33处,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近年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快速推进产能合作,已经形成了总金额达270亿美元的重点合作项目清单,同时成立了20亿美元的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丝路基金在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吉尔吉斯斯坦已经建立了四所孔子学院,在中国有3000个留学生。前总统奥通巴耶娃强调,中吉两国联系紧密,但目前彼此的了解还很有限。当前最重要的是拓宽两国的互联互通渠道,加强深入了解,培养更多的“汉学”专家,从而更好地促进与中国的经贸、人文交流与合作。

——摘编自网络

  1. (1) 依据材料一【古代北京】并结合所学,对以下表述进行判断:

    ①北京的历史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有关。

    ②隋朝时的涿郡是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最南点。

    ③元朝时创立行省制度,大都隶属中书省。

    ④明朝时,北京开始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

  2. (2) 近代北京记录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用【近代北京】大事记中的史实证明以上观点。

    体现“列强侵略”的是:(填写序号)

    体现“救国探索”的是:(填写序号)

  3. (3) 材料二中的图片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应该分别位于下图中的哪个位置?任选其中一处文化遗产,撰写介绍词。(介绍词包括该文化遗址的名称、修建的时期、作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
  4. (4) 依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项目的申遗成功有何现实意义
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什么制度?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材料四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台湾归顺清朝后,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东西方文化各放异彩,并相互交流,交相辉映。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探究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成果

材料一:

图6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7 后世流传的一种

图8 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局部)

《论语》版本(书影)

【探究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果

材料二:图9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画面上,众神或坐或立,谈笑宴饮,穿着打扮与常人无异。画中盛放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如画中右侧附图所示),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

图9

【探究三】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材料三:意大利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始终是西方文化之源,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在欧美诸国中也遥居领先地位。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乃至利玛窦首传西学,郎世宁饮誉艺坛(注:利玛窦、郎世宁都是明清时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在科学、绘画、建筑等领域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意文化交流史上始终不乏辉煌的篇章。

——据朱龙华《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

  1. (1) 就史料的来源来看,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哪一个?(写出图片编号即可)在材料一中任选两幅图片,分别说明其对应的文化成果的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群神宴》中神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画家为什么会这样塑造?
  3. (3) 中国明朝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当时的欧洲,符合真实的历史吗?请说明理由。
  4. (4)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认识。
汉武帝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以下各项措施中,不包括(       )
A . 派张骞出使西域 B . 颁布“推恩令”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设置西域都护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其主题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前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多国,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改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

材料二:

材料三:“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

——(明)马欢:《瀛涯胜览》

(材料大意:强大的华夏使者秉承皇帝的旨意,到番夷地区传达皇上的诏令。庞大的船队在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蓝色大海中航行,隐约看得见两旁的青山和海中的海螺。)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限制对外贸易。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图1事件在历史上的作用。
  2. (2) 图2中的路线①②分别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中的什么历史事件?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3. (3) 材料二中图3、图4所示人物的重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4. (4)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5. (5) 材料四反映了清政府制定了什么对外政策?根据材料分析清朝“限制对外贸易”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政策带来的危害。
  6. (6)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前行”的认识。
多样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从亚洲腹地、黄河文明的古老土地上起步,汇集了北方草原骑马民族、江河流域定居农业民族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又辐射向外,将世界几大古老文化圈,即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爱琴海的古希腊文化,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恒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化,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中亚文明等联系了起来,成为它们之间的纽带,并挽系着它们结成一张广布世界的文化网,搭起一个历史演进的大舞台。

﹣﹣摘编自纪宗安《丝绸之路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  就文明发展程度而言,在6﹣11世纪之间,西方世界一直生活在君士坦丁堡和麦加的阴影之中。我们一般比较关注欧洲文明,特别是西欧文明。但我们还是应该充分认识到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所取得成就的价值。一方面由于它们自身的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对西欧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这二种文明都很值得我们注意。

﹣﹣摘编自百度文库《中世纪欧洲文明》

材料三  世界古代、近代文明发展示意图

材料四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个别国家的“背约”“退群”“筑墙”,并不能扭转国际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日益频繁和密切的现实,并不能违背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理想追求。割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只会削弱自身的“软实力”。

﹣﹣摘编自邵长军《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1. (1) 丝绸之路“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文明

    成就及其价值

    自身价值

    对西欧的影响

    拜占庭文明

    ①《法典》

    《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保存了大量的②、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伊斯兰教文明

    《医学集成》《医典》

    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改造古印度人计数法,形成“③”。

    把中国的④、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过渡,并以英国(或美国)为例说明“全球文明”在“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4.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并谈谈以上四则材料对你的启迪。
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请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 (1) 西汉时期为开通这条丝绸之路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是谁?请写出西汉王朝为管辖西域地区设置的最高长官名称。
  2. (2) 请写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写出一例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植物。
  3. (3) 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4. (4) 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观察下图,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对图中箭头所指地区设置最高长官,其标志着(   )

A .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 . 确立了对大月氏的统治 C . 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D . 从此西北地区再无边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还派出军队讨伐句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贸易紧跟在胜利的汉朝旗帜之后,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材料二: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念内容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1.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北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这措施的实施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一归纳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关系。材料二中学者1所概括的“西北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分别在哪里?
  3. (3) 依据学者2的观点回答,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是哪两类人?他们的目的有何不同?
  4. (4) 用史实分别说明学者3所说的丝绸之路的“商业功能”和“文化功能”。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A .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C .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D . 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代海上航线主要有哪些?汉代丝绸之路贸易具有哪些影响?汉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对我们今天发展“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有何启示?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政治拓展当然也会增加贸易规模,并进一步密切贸易、战争和外交联系起来的关系。西汉通过控制西域和西南地区的通商大道,……扩大了对外关系;汉朝为了扩大在近邻的影响,……采取了朝贡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吸引着近邻纷纷派出使者和商队向长安奉献礼品,以期得到丰厚的赏赐。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如图所示

宋代海外贸易图 广州十三行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对外交往兴盛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从中外交往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图1到图2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原因。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发展带来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