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谈到中西文化时这样说:“当欧洲行将走出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步入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与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光亮和崛起时,中国却进入了文化专制登峰造极的时代。中华文化从明朝开始进入守旧状况,清朝从守旧走向衰败。” 以下选项最能体现明朝这种思想上守旧的是(   )

A . 废除丞相 B . 锦衣卫 C . 东厂 D . 八股取士
下列关于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评价的相同之处是(    )

①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②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③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摧残了文化控制了思想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材料二:

  1. (1) 材料一反应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2. (2) 明朝时我国科举考试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
  3. (3) 材料二图中考生金榜题名就喜,名落孙山就悲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

请回答:

  1. (1) 请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名称和为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
  2. (2) 西汉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思想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明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许多措施,请你列举两例。清朝哪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艺取士,与秦焚书无异…”下列关于“制艺取士”说法正确的是(   )
A . 开始于隋唐时期 B . 命题范围仅为《四书》 C . 有利于培养实际能力 D . 目的是巩固统治
人性的解放,民主政治的实践,构成了近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清晰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刘祚昌、王觉非分卷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独立后的美国于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授予总统,总统既是国家的行政首脑,又是军队的总司令。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材料三:伏尔泰曾说,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换马匹一样。法国直到1804年以后才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

材料四: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五:1954年,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摘编自《依法治国七讲(图解版)》编写组编写《依法治国七讲(图解版)》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是对哪一运动的评价?“新的时代精神”指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宪法”指的是哪一部宪法?说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04年”相关的法律文献是什么?该文献体现了什么原则?
  4. (4)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表现?
  5. (5)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哪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
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 . 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 . 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 .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三: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

——摘自百度百科

  1. (1) 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共同反映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两方面说明汉武帝是如何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综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的“科举考试之法”以及“大大变更”的原因。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式多样,试举一例说明。
科技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科技发展折射出社会前进的步伐,并在人类文明中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明朝中后期涌现出一些在传统科技领域取得一定突破的科学巨匠,但这一黄金时期稍纵即逝,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置遗忘。

——摘编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等物理学成就,总结了他的力学体系。这一体系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

材料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材料四  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明朝以前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发明一例,并说出导致明清时期落后的思想文化因素。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并说明为英国哪一伟大经济事件的进行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3. (3) 据材料三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一项成就。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5. (5)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科技革命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期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结果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地方的积贫、积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候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

材料四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了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并简述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3. (3) 材料三中,皇权与相权之争结束于何时(朝代)?再列举一项这一时期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
  4. (4) 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实行了怎样的措施?这一措施对思想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5. (5) 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什么特点?
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主人公都1603年8月25日(中国明朝后期)从外星球掉落到朝鲜大地。如果当时他到中国,最不可能(    )
A . 听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B . 观看京剧表演 C . 了解八股取士 D . 阅读《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著作
《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 . 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 . 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 . 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 . 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录取。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 科举制已僵化 B . 科举制被废除 C . 文字狱的禁锢 D . 民族矛盾尖锐
生活在明朝的张武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一定要读的书是(    )
A . 唐诗 B . 《资治通鉴》 C . 《史记》 D . “四书”“五经”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 思想文化不断发展 C . 教育事业逐步衰退 D . 经济实力持续增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科举制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因此,科举制度不但得到了唐代统治者,而且得到了以后各个王朝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土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在唐代产生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名落孙山”这些成语都与哪一种考试制度有关?请围绕这一制度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短文内容需包含在隋、唐、宋、明时期,这种制度创立和发展的史实以及在当时带来的影响,并谈谈你对现今的考试有何看法?

及第粥是广东地区的传统美食,相传明代才子伦文叙年幼家贫,以种菜卖菜维持生计,一家粥店老板怜幼惜才,便每天买他一担菜,还把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免费请他吃;伦文叙科举高中后为此粥题名为"及第粥"。该故事反映了(   )
A . 尊重人才的风尚 B . 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C . 睦邻友好的传统 D . 沽名钓誉的社会浊流
合理的推论源于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中推论合理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开元二十三年(736)杜甫“举进士不第”,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中进士

唐朝开创了科举取士制度

B

元朝设置行省时打破“山川便利”惯例,行省之间呈“犬牙交错”分布态势

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

明代持续修建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6000多公里

明朝时期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

D

康熙年间设台湾府,辖台湾、驻罗、凤山三县

清朝时期台湾首次纳入中国版图

A . A B . B C . C D . D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政治制度。回答问题
  1. (1) 《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写道:“一个中国人必须获得通向进士的各种学位,才能成为一名朝廷官员。”创立进士科的是(   )
    A . 隋文帝 B . 隋炀帝 C . 唐太宗 D . 武则天
  2. (2) 随着科举考试的变化而出现的八股文产生于(   )
    A . 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