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变化 知识点

八股取士——科举考试的变化
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的顺从者。

科举考试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封建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简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 (2) 清朝军民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平定国内叛乱和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努力,请各举一例。

  3. (3)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近200年,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结合下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西汉】

  2. (2)

    【唐朝】

  3. (3)

    【明朝】

  4. (4) 综上所述,请你谈谈选官用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看中国】

材料一: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马克斯·韦伯(德)

【中国看世界】

材料二:日本迫于外患,……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

转移颇捷…:当有可与西国争窗之势。

----清 黄遵宪《日本国志》

材料三:我们不要怕发展资本主义。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差不多占整个社会经济的百分之五十。

----《毛.泽东文集》(第3卷)

【向历史学习】

材料四:……从坎坷人生经历和长期斗争实践中得出一个道理,就是改造中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习.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讲话

  1. (1) 材料—评论的是中国古代哪―制度的?此制度到什么时期逐渐僵化,以致束缚了思想?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日本在经济上是怎样“慕效西法"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制》成稿于1887年,但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受至重视,试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 (3) 就革命性质而言,俄国十月革命在历史上占有什么重要地位了在材料中的所述“一个时期”内,苏俄正实行哪一政策?

  4. (4) :……从坎坷人生经历和长期斗争实践中得出一个道理,就是改造中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试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上述观点。

中国儒家的“四书”指
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
A . 四书五经 B . 唐诗 C . 元曲 D . 宋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怀仁国《资治通鉴一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秦汉、隋唐为例分别指出“独相”“群相”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指出相权何时“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元朝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创新?
  3. (3) 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李世民的话从本质上说明这一制度有何作用?请用史实说明这一制度演变至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的严重弊端。
  4. (4) 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原精神”体现出怎样的规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三: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

﹣﹣摘自百度百科

  1. (1) 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共同反映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两方面说明汉武帝是如何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综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的“科举考试之法”以及“大大变更”的原因。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式多样,试举一例说明。
清朝学者徐大椿在《道情》中写道:“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的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该学者抨击的是(   )
A . 八股取士 B . 厂卫特务结构的设置 C . 军机处的设立 D .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明清两朝皇权高度膨胀。根据所学知识,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1. (1) 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在中央废除实行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接受皇帝指挥。
  2. (2) 朱元璋为加强对百官和京城百姓的控制,特别设锦衣卫,授予自行侦缉、逮捕、审讯和刑杀的特权。后来又成立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3. (3) 雍正时期,中央设立。使皇帝得以最大限度控制政局,独断朝纲,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4. (4)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答题必须按照八个部分进行俗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1~1840年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比例

—依据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③》绘制

材料二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16世纪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是政教合一的封建时代,宗教裁判所可以仅仅因为布鲁诺信奉哥白尼的日心说这样一个科学学说,而把他视为异端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因此,欧洲中世纪的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史称“黑暗的中世纪”。而这一千年,中国国家长期统一,经济持续发展,中华封建文明在大踏步前进……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传统技术更为世人所称道……只是到了近代才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王渝生《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变化情况。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公元401~1500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开始造成古代中国科技落伍的不利因素。
  3. (3) 下图是某校初一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手抄报照片,其中“四大发明是什么”的答案有点模糊不清,请你列举其中一个,并说明其能人选四大发明的理由。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科技发展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 (1) 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 (2)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明朝科举制?
  3. (3) 顾炎武的言论抨击了明代的什么制度?
  4. (4) 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
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明史》中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材料反映了(            )
A . 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    B . 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 C . 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 . 明朝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
明朝的科举制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能自己随意发挥。否则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用。此举的影响是(    )
A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 . 严重影响了人才的选拔 C . 阻碍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D . 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统治者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清朝走向衰败的表现有哪些?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  ①郡县制度;②刺史制度;③三省六部制;④八股取士;⑤行省制度;⑥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⑦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⑧设军机处。

【人才选拔】

材料二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 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 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 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 (1) 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秦朝

    汉朝

    元朝

    明朝

    制度或措施

  2. (2) 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 (4) 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5. (5)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过度毁林造田,破坏了植被,造成气候变化。下列选项不符合这一推理规律的是(    )
A . 隋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全国统一 B . 科举制的创立,选官标准发生变化,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 . 转运使的设置,地方财赋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八股取士的推行,规范了应试格式,有利于创新发明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 .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 . 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 . 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明朝为强化皇权,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写八股文 B . 试题类型繁多 C . 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 . 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如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诸多王朝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 . 废除丞相 B . 设立厂卫 C . 设立三司 D . 八股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