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知识点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列强侵略,使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4、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5、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  称 地  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同意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2、内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经济:鼓励私人新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ƒ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3、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
4、失败原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ƒ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主要原因)
5、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戊戌变法 知识点题库

曾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志士是(   )

A . 谭嗣同 B . 梁启超 C . 光绪帝 D . 康有为
从1898年6月到9月,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 (1) 材料中的“变法”是哪一次变法? 当时发布变法法令的清朝皇帝是谁?

  2. (2) 材料中的“维新人士”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谁?

  3. (3) 根据材料找出这次变法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的措施。 变法法令中对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19世纪中叶,中国在备受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 (1)

    小红同学通过对上面表格的分析与探究,绘制了四次运动指导思想演变示意图,请你帮她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2. (2) 根据以上分析,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你认为近代化探索过程有什么特点?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历史上任何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天演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纲领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 

材料四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 (1) 材料一所陈述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 (2) 上述思想主张开启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 (3) 上面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它为哪一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 (4) 邓.小平所说的“基本路线”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制定的?这一次讲话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1901年1月29日,慈禧以光绪帝名义颁布上谕,清末新政由此开始。上谕中批评洋务运动“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慈禧希望吸收“西政之本源”,革新政制,形式上与哪一次运动雷同(    )

A . 开眼看世界 B . 维新变法 C . 新文化运动 D . 辛亥革命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与第二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洋务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化的两次重要探索,这两次变革的共同之处是(  )

A . 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 B . 都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C . 都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D . 都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内容发生新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体制创新”。这里的“体制创新”是指(    )

A . 新思想的萌发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清末新政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A . 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 . 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 . 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 . 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祥,为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张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 (1) 【图片展览——体验探索精神】

    一组同学举办“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主题的图片展,请将他们搜集的图片按探索领域进行分类(只填序号)。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精神?

     

    ①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②谭嗣同就义 ③湖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④《新青年》杂志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精神:

  2. (2) 【中外联系——解读历史人物】

                   图一  哥伦布和郑和                    图二  指南针

    二组同学开展的是“走近历史人物”的活动,请你分别用关键词概括图一中两位人物的共同贡献,并陈述他们被后人景仰的理由。图二与图一中两位人物的活动有什么联系?

  3. (3) 【周年纪念——弘扬民族精神】

    三组同学进行的是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周年大事纪念活动》请你写出图中A、B两处的地名。长征的胜利,彰显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4. (4) 【分析数据——解释历史现象】

    四组同学搜集到一幅曲线图,请你解读下列数据,运用相关史实,简述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1850—200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变法的目的是(    )
A . 救亡图存 B . 百日维新 C . 创立民国 D . 废止科举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瓷,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 哪次事件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象想的广泛传播。请写出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影响最大的两个报刊名称。
  2. (2)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知识分子和著作。请写出图一人物是谁和图二著作的作者。

  3. (3)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对“民主和科学”的—个形象的称呼。请写出是谁将“民主和科学”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他于哪一年在哪个城市创办《青年杂志》?
  4. (4)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谁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5. (5) 随着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请回答哪次罢工把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
A .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C .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 . 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5年,李鸿章对日本驻华公使说:“对于近来贵国所举,很为赞赏,独有对贵国改变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改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不得不采之外国。

材料二: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中国近代历史》

  1. (1) 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等人为采西方“最长之处”掀起了哪场运动?该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2. (2) 为实现材料二中的这种思想,梁启超等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揭开这场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皇帝”被打倒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4)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对此,你有何感悟?
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 . 《马关条约》签订 B . 公车上书 C . 《中外纪闻》创刊 D . 强学会独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取静集》《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根据材料,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
  2.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3.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指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以及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
  4.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三: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物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
  2. (2) 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 (3)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主要涉及哪些领域。
  4.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李鸿章和梁启超认为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各是什么?
一个国家面临巨大压力挑战的时候,往往会做出改变现状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评价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逃生,再延续了60年。”

材料二   严复的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激励国人保种自强,变法维新,为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计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广大老百姓希望尽快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改变长期缺吃少穿的局面。

——摘编自李忠杰《改革开放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通览》

材料四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摘自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1. (1) 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当时中国面临 巨大压力分别是什么?
  2. (2) 材料一中“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是指什么?材料二中,严复“将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的意图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依据材料四,简要说明改革开放的成效。(注意史论结合)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当国家遇到压力挑战的时候,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国近代教育变化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之一。
  1. (1) 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2. (2) 1898年,戊戌变法“新政”之一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是因为(    )
A . 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B . 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C . 改革完全是错误的 D . 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