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题库

以《新青年》杂志为主阵地的思想解放运动前期(   )

A . 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B . 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 C . 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D . 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鸦片战争后8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同时,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阅读下列年代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你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2)依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请分别写出图片A、B、D所反映的重大历史运动名称。
(3)为实现革命理想,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什么革命组织?他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也。”
材料二:外侮日深,国家益趋危殆……国民今日皆已深切感觉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之意义……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在存亡危机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必集中整个民族力量,自卫自助,以抵暴敌,挽救危亡。
——1937年9月,蒋介石对中共宣言的谈话
材料三: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方面无视大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鱼岛为日本的“固有领土”。中日围绕钓鱼岛的争端不断发酵。

  1. (1) 材料一中的“割台湾.偿二百兆”源于哪一屈辱条约?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2. (2) 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件“大梦唤醒”的史实。

  3. (3) 材料二中的中华民族到了“存亡危机之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国共两党如何共同应对这一历史事件?

  4. (4) 结合材料一二,请你为解决材料三中的钓鱼岛问题提两条建议。

填空题:
1.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的是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2.五四运动的中心首先在 ,后转移到 
3北伐的主要战场在 和 。
4.1927年9月由毛.泽东领导的 起义,在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5. 年在 召开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真思考后,把思想解放视为“救国之要道”。于是他们(    )

A . 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B . 创办 《 申报 》 C . 掀起新文化运动 D . 掀起洋务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九条 十一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怎样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的?

  2. (2) 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在近代化探索历程中经历的三件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

  3. (3) 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发生了的变化。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辩论会,以下是同学们辩论的部分内容,正确的是(  )

①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②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③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李鸿章、鲁迅等 

④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把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推向广大民众,以此培养一代新人的运动是(   )

A . 维新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A . 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B .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C .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D . 新思想的普及教育活动
按照下列思想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④“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①③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③②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三篇文章,开始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材料二,材料三摘编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1) 材料一所列的是哪两位杰出人物?他们在哪一年发表了什么重要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2. (2) 材料二所指李大钊发表三篇文章时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当时中国正在进行什么运动?
  3. (3) 结合材料三,分别列举中国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出适合国情的道路。(不阐释,各写一例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 上述漫画反映了哪次运动?哪一事件标志着该运动正式吹响号角?这次运动的主阵地是什么?
  2. (2) 依据漫画和所学知识,上述运动猛烈抨击的是什么?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3. (3) 上述运动在哪个方面存在片面性?它为后来哪次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又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

  1. (1) 依据材料中的两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2. (2) 图一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该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3. (3) 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中国的社会性质如何?
胡适将旧“三从四德-改为反映男女平等、自由的男人也要“三从四德”:三从,是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的话要听从,太太讲错要盲从;四德(与得同音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材料所述情形有可能出现在哪一运动之中(    )
A . 洋务运动 B . 新文化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历史丰富多彩,外国学者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从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强大,一个民族反对派开始出现。多次起义失败后,国内的不满情绪终于在1911年凝聚成了一场革命,皇帝不得不退位,中国成了共和国。

各种不同的派别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这个国家。《新青年》派从马克思主义中看到了希望,1921年夏,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后来)领袖是毛.泽东(1893~1976年)。他虽然遵循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但主张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政治阵营都组建了自己的军队,相互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在1946年爆发的内战中,共.产.党得到了千百万农民的支持,战胜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世界历史》

  1. (1) 材料中提及哪几个重要历史事件?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3. (3) 材料对于“1946年爆发的内战”叙述简略,请你提供三件事供其补充时使用。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 . 191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C . 1917年,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D .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
A . 自强求富 B . 君主立宪 C . 民主科学 D . 实业救国
从1915年起,以陈独秀为首的进步知识分子达成共识“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他们高兴“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的文化启蒙运动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新文化运动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五四运动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最可能出现于(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辛亥革命前夕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
清末民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这场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同时中华民国的诞生也没有带给他们真正的民主……此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1916年2月,陈独秀感觉到“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他意识到,此等政治的根本解决,需要多数人的“最后之觉悟”,达成观念的解放。1919年1月,他说明了“最后之觉悟”的途径;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并反对“孔学”所提倡的“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

----摘编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上)

材料三:历史图片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二分别涉及了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指出陈独秀期待多数人“最后觉悟”的政治原因。
  2. (2) 材料三中的图片史料与另外两则文献史料之间构成的是互证关系还是对立关系?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与观念变化。
  4. (4) 综合上述材料,这一时期的观念变化反映了哪一领域局势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