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 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  1937年9月,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材料四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八年级初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2. (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从国共两党的关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摆脱不了政治环境的影响。综观国共关系史,随着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共对蒋介石的评价也有不同。自西安事变以后,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1937年到l945年期间。如:l938年在延安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国民党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蒋介石”。l945年,中共也公开表示,  “承认蒋先生的领导,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地位。”但是,在1946年到l949年期间,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又发生变化,斥之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还有大众流传的“蒋该死”、“蒋匪帮”之类,就是那个时期出现的。

问题:

  1. (1) 结合l937年到l949年的主要史实,简要分析中共对蒋介石评价的变化及原因。

  2. (2) 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018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军队的军装浓缩了党的奋斗历程。观察下面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1. (1) 观察图一推断,图中“身着国民党军装”的贺龙,当时指挥了哪次重要的起义?这次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2. (2) 从图二到图三军装的变化反映了国共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3) 图四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哪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中共领导的革命军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名称,它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下列军队名称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② C . ③①② D . ②③①
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反思历史,反省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具有深远意义。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两次打断了中国发展。有没有可能日本再次冒险,第三次打断中国的和平发展?历史不会重演。今天的中国不是1894年的中国,也不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中国军队、中国人民有能力、有手段,制衡日本制造的一切事端和麻烦。—2014年3月5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如图所示: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许,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参加对日作战的美、中、英、苏、法、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九国代表依次签字,接受日本的投降。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1. (1) 依据材料一回答,“日本两次打断了中国发展”,其中第二次与哪一次战争有关?举例说明,两次故争分别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
  2. (2) 材料二有何标志性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惟欲征服支那(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这是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也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1. (1) 《田中奏折》中,为了征服满蒙,他们制造了哪一历史事件?
  2. (2) 这一事件发生后,蒋介石与中共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3. (3) 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的做法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的不满,1936年12月12日,他们发动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事件,这一事件是?这一事件和平解决后,有何历史意义?
  4. (4) 为了征服中国,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中国华北,制造了一次事变,血染卢沟桥。这一事变是谁?在这次事变中,两位国民党将领英勇牺牲,但是仍然未能阻止日本侵略的步伐。牺牲的这两位国民党将领是谁?
  5. (5) 在这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其标志是
  6. (6) 中共领导的军队接受改编,奔赴抗日战场。中共的军队改编为哪两支部队?
  7. (7) 上图是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的典型代表,你知道分别是哪两场血战吗?这两场血战的指挥官分别是谁?
  8. (8) 这两场血战对中国人民的抗战起到什么作用?
  9. (9) 经过八年的抗战,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但是这场胜利也离不开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帮助。在一次欢庆抗战胜利的晚会上有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位历史人物)。”谜底中有“屈原”“苏武”的说法,你知道这两个谜底的含义是什么吗?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解说词中提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近代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于抗日战争,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坚决抵抗 B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D .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辱、抗争和探索】

19世纪中期以后,面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抗争与探索,努力实现祖国统一,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据此回答:

  1. (1) 近代前期,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种民族沉沦始于列强发动的哪一次侵略战争?这次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2. (2) 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各阶级阶层都积极寻求救国之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3. (3)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重要标志。“十四年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这次战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探索中的“量变”,而辛亥革命则是一次“巨变”。

材料二:“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区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太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经过学生和工人阶级的不懈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材料三: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材料四: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筑梦中国》(第一集)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变”?
  2. (2) 为什么说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3. (3) 为什么说中国革命由国共两党决定是从1924年开始的?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
  4. (4) 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哪些因素。(至少写出2点)
  5. (5)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认识。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志,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材料二  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汪精卫等)的阴谋。在这种情形下,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就是全国人民的主张,因为现在的内战是人民所痛恶的。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共.产.党人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成果。
  2. (2) 材料中毛.泽东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发表上述议论的?该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凝聚力”分别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 (4) 国共两党的合作在近代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你认为在和平年代,两党的合作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是(   )
A . 革命统一战线 B . 人民民主战线 C . 爱国统一战线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某班开展了一次课外学史活动,同学们收集了如下资料。

(识物学史)

材料一:见下图

图片_x0020_100012

(读图学史)

材料二:

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一大上海会址

七大会会场

(咏诗学史)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 (1) 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一运动?请你准确描述该运动的性质。
  2. (2) 请将以上四幅图片按照时间排序,并给四幅图片拟一个共同的主题。
  3. (3) 导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长征精神。
  4. (4) (领会创新)

    除了上述三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方式。

  5. (5) 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期间留下的宝贵经验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拋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松花江上》

材料三:中华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进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姜廷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 (1) 简述材料一“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地位。
  2. (2) 材料二歌词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后东北的状况?简述这一事件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国共合作主要采取什么形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体是(    )
A . 国共合作 B . 国民党政府 C . 中国共.产.党 D . 陕甘宁边区首府
掌握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革命军队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八路军、新四军②人民解放军③中国工农红军

A . ③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② D . ③②①
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为漫画家焦心河发表于1937年秋的漫画作品《拥军》。下列对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变化明显 B . 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拥护 C . 敌后战场是抗战胜利的保障 D . 全民族抗战精神深得民心
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
A . 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 .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 . 是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的结果 D . 使抗日战争开始进人相持阶段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 . 局部抗战开始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 全民族抗战开始 D . 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走向。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正在以“国共关系及其历史启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现在请你也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吧:
  1. (1) 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哪一年实现的?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2. (2) 两党第一次合作以后,为培养革命骨干,进行了什么重大活动?有什么意义?
  3. (3) 1926年—1927年,国共两党又联手进行了什么重大军事活动?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4. (4)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在哪一历史时期?哪一事件揭开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序幕?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的最重大成果是什么?
  5. (5)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分裂,这两次分裂造成了什么相同的后果?
  6. (6) 通过以上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一封封写于战火纷飞年代的书信,承载者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下面两封书信(节选)一起能印证的史实是(    )

A . 正面战场的抗战 B . 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C . 敌后战场的抗战 D .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