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新式教育逐步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科举制的废除,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科举制在哪一朝代被废除?当时人们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

  2. (2)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哪一文件建立了新式教育体制?有何影响?

  3. (3) 北京大学的发展是新式教育发展的缩影。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1917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人是谁?你怎样看待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科举制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科举制废除于什么时候(  )

A . 1900 B . 1904 C . 1905 D . 19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清朝末年的京师大学堂到今天的北京大学,一代代北大人满怀爱国激情,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大学的光荣历史传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材料二: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旧称“癸卯学制”)……首次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观念,并把义务教育和强迫教育视为同义概念。在欧美各国,义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

  1. (1) 北京大学建于哪一年?材料一中说“北京大学的光荣历史传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请用史实说明。

  2. (2) 科举制始于何时?请你评价一下科举制度的兴废。

  3. (3) 为什么说“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

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里他“三岁从母教”“五岁入家塾”,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赴日本留学。周恩来为什么没成为举人、进士而成了留学生(    )


A . 青年时期他生活在国外,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B . 清政府不允许革命党人参加科举考试 C . 在他童年的时候,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 D . 清政府规定凡是出国人员一律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这说明清政府(    )

A . 创办新式学堂 B . 建立新式教育体制 C . 废除科举制 D . 普及义务教育
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同一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它是(  )
A . 新文化运动开始 B . 京师大学堂创办 C . 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D . “明定国是”诏书颁布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 . 《申报》 B . 《大公报》 C . 《新闻报》 D . 《解放日报》
报刊是利用纸张传播文字资料的一种工具,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之一。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 . 《大公报》 B . 《申报》 C . 《解放日报》 D . 《新闻报》
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和文学艺术的演进是我们认识时代嬗变的窗口。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曾经对废除科举制做过这样的评价: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材料二  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

——鲁迅《阿Q正传》

材料三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黄河大合唱》

材料四  以下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

  1. (1) 科举制始创于我国哪个朝代?废除科举制对我国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2. (2)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而创作的。从材料二中你能认识到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3. (3) 《黄河大合唱》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表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
  4. (4) 漫画中的“刘邓”代表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 (5) 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教育、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下列现象可能反生的是(    )

①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②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科举考试

③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武昌起义的消息

④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的宴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下面几幅图片及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均和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学校有关,它是(    )

A . 京师同文馆 B . 北京大学 C . 北洋西学堂 D . 福州船政学堂
下图是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这部分字迹应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兴办洋务 B . 兴办学堂 C . 停止科考 D . 结束帝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第一批共30名中国幼童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这批幼童多半学习了工矿、铁路、电报和军工等学科,后来其中一部分人悄悄剪掉了辫子,渐渐地开始改穿西装,参加体育运动。这引起了时任清政府留学生监督陈兰彬、吴子登的不满,他们秘密上奏朝廷,说留学生不遵守封建礼教……1881年,清政府以留学生沾染“外洋风俗”、“抛荒中学”等为由,将留学生调回国内。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何以学习西方后仍然失败”的困惑萦绕在中国仁人志士的心头。东渡扶桑、自发留学日本的学生多达万余。1905年,陈天华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起草《革命方略》;邹容于1902年秋,到达东京,入同文书院,始撰《革命军》初稿;同时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

材料三: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疾呼:“在这世界的群众运动的中间,历史上残余的东西……凡可以障阻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他们。……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以俄为师”,即向苏俄学习被视为留学生们的共同选择。

  1. (1)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的三个时期我国留学生出国学习的内容有何不同。这反映了我国近代化探索的什么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学生活动推动了近代史上哪些重要事件。
  3. (3) 根据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认识。
存在我国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从创立到废除的起止朝代(   )
A . 隋朝--明朝 B . 唐朝一明朝 C . 隋朝--清朝 D . 唐朝--清朝
薛福成早年是维新派代表之一,1890 年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时著《出使四国日记》一书。该书中,主要用于研究近代教育思想的是 (   )
A . "欧洲立国以商务为本" B . "凡男女八岁以上不入学堂者,罪其父母" C . "子女年满二十一岁,即谓有自主之权,婚嫁不请命于父母" D . "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
“千年中国石两安,百年中国石上海。”下列哪一报刊不是在上海创办的(    )
A . 《时务报》 B . 《青年杂志》 C . 《申报》 D . 《解放日报》
下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    )

《劳动界》              《劳动音》                  《劳动者》

A .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 . 成为队伍庞大的革命政党 C . 确定最低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 D . 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党组织
不同史籍对同文馆的记述有所不同。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同文馆(    )

出处

记述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仅10人……学生不仅学外语……其开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A . 1862年成立时招不到学生 B . 在英国的强迫下设立 C . 开设了外语课程 D . 文化学习开始全面与世界接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翻译澳门出版的英文报纸《广州周报》和《广州纪录报》,广东巡抚怡良,并择其要者附奏,呈道光皇帝参阅。……《述报》于1884年创办,是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使用图片进行新闻报道的报纸。其新闻内容丰富,言论大胆犀利,曾公开推崇西方政体模式,认为广开言路、尊重言论自由,才能走上文明富强之路。

——摘编自《中国新闻传播史》

材料二: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新闻报刊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新闻报刊的历史作用。
  3. (3) 新闻报刊深刻影响了近代社会发展,请根据所学知识选取相关史实一例,并加以说明。
教育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甚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宋代重视文治,加之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剧增,这对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割据的北宋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兴办官学压力巨大。宋代士人团体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他们建院讲学,将传授儒家经典,助力生徒科举应试作为自身教学活动目标。茂询、茂先、梦升、子元等十位登甲科,均出自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

一一摘编自杨乙丹《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材料三:16世纪,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成为更完善的人,教育日益走向民众。19世纪,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必要的教育。19世纪末,英国官办学校达到2500所,基本实现了小学普及教育。二战后,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普及了义务教育。

——摘编自谢天冰《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培养国家所急需的财经、政治和外交专门人才,中央决定创办以苏联经验为样板的中国人民大学,并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办学方针和任务规定为“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

——摘编自徐卫红《1949:共和国教育的基础和建设方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办学创举。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士人兴办书院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近现代英国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