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在我国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废止是在(    )

A . 1895年 B . 1905年 C . 1915年 D . 1925年
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是(   )

A . 《奏定学堂章程》 B . 《申报》 C . 《教育法》 D . 《义务教育法》
空题
(1)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 》,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  ”、“   ”“   ”三民主义。
(2) 1936年12月, 、 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拒绝。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
(3)为了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发起了“ ”,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电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


A .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B . 新文化运动 C . 废除科举制度 D . 开办洋务运动
一部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场面,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 商人到广州日本人开设的工厂洽谈生意 B . 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同文馆读书 C . 商人正在读《新青年》,了解新思潮 D . 商人家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 . 京师同文馆 B . 京师大学堂 C . 国立清华大学 D . 黄埔军校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申报》是创办于上海的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B .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 .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D . 维新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
A . 习俗 B . 外交 C . 娱乐 D . 教育
社会变迁彰显时代的进步。
  1. (1) 中山装是中国近代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服饰它流行于之后。
  2. (2) 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的我国近代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3. (3) 我国自行设计和修筑,首创“人”字形的铁路干线是.
大公报统计,1905年至1911年,全国共创办报刊933种,其中上海214种,华南124种,江南102种,湖广65种,西南53种,华北168种,西北15种,东北50种。这表明报刊(    )
A . 覆盖范围广 B . 报道及时 C . 存在时间长 D . 内容真实
大学教育的发展是民族创造和文明传承的历史画像。

材料一:西汉时,中国已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立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的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晋代于太学之外又创办国子学。唐代在此基础上,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算学等,国子监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此后历朝大抵沿袭此制。

—摘编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以1872年的《学制令》为开端,经过1879年、1880年颁布的《教育令》,至1886年包括《帝国大学令》在内的一系列学校令的颁布,日本高等教育法规体系逐渐形成……日本民众参与高等教育的热情逐渐高涨。随着封建身份等级制度的废除,日本的中下级人士开始把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作为谋生手段,他们的子女被送入小学和中学,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升入了大学。

—郭芬云《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现代化历史经验浅析》

材料三:戊戌政变后,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被废除,唯独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大学堂的课程分设《诗》《书》《易》《礼》四堂,《春秋》两堂。义和团运动中,慈禧太后下令停办。1902年10月,京师大学堂举行招生考试。考试科目有史论、舆地策、政治策、算学策、物理策以及外国文论等。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开学。至此,我国近代大学教育才正式开始。到1910年京师大学堂设置经科、文科、政法科、商科、农科、格致科、工科。

—摘编自郑登云((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与确立》

材料四: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就是北京大学……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下,在民族启蒙与觉醒的一缕晨光中,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在北京大学孕育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带来的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追求真理的新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五四精神也从此融入北京大学的文化之中,成为这所百年学府催发新生的力量源泉。

—闵维方、周其凤《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五: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1985年)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说出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发生的变化。分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历史意义。
  4. (4) 1925年鲁迅先生在短文《我观北大》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依据材料四说明鲁迅先生的观点。
  5. (5) 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变化趋势。说明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19世纪40年代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在其影响下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B . 经济的变化 C . 外交事业的发展 D . 科技的进步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 1918年,张某在《新青年》上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 B . 1916年,赵某参加同事的新式婚礼 C . 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知武昌起义的消息 D . 1910年,李某参加了清王朝举办的科举考试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的学校是:(    )
A . 京师同文馆 B . 京师大学堂 C . 南洋公学 D . 北洋西学堂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是(    )
A . 《申报》 B . 《民报》 C . 《中外新报》 D . 《中外纪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五四运动源于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北大师生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旧称“癸卯学制”)。……首次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观念,并把义务教育和强迫教育视为同义概念。在欧美各国,义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

  1. (1)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创办于哪一时期?其历史地位如何?
  2. (2) 材料一中,北大学具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请你用史实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总结“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原因。
下图星1930年《申报》一个版面。对此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有(    )

图片_x0020_100005

①《申报》只注重商业广告的刊登
②《申报》体现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③《申报》于1872年创办,历史悠久
④《申报》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方面的情况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它创自于1872年的上海,是近代中国保存时间最长拥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文报纸,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它是(   )
A . 《申报》 B . 《大公报》 C . 《新闻报》 D . 《解放日报》
关于近代开展新式教育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巩固了清朝统治 B . 推动了社会进步 C . 培养了实用人才 D . 顺应了时代潮流
近现代的留学史,从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留美幼童返国后职业(职务)分配统计表(部分)

职业(职务)

人数

国务总理、外交部长、公使、海关官员、铁路官员、电报局官员、陆海军军官等

63人

军医、教师、铁路工程师、律师、冶矿技师等

28人

经营商业

8人

注:从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均于光绪七年(1881年)撤回。

——摘编自高宗鲁《中国幼童留美史》

材料二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疾呼:“在这世界的群众运动的中间,历史上残余的东西……几乎可以阻碍着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他们。……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舍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一时期,“以俄为师”,即向苏俄学习被视为留学生们的共同选择。

——摘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李大钊》

材料三1950-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派往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和生活费用、期满后回国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从留学专业看,以1950年留苏的375人为例,理科35人,工科261人,农科9人,医科28人,文教10人,政法21人,财经11人。

——《新中国首批留苏学生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打开门迎进来。截至2013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36万人次,生源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数字依然在增长。……许多来华留学人员回国后成为所在国家政界、文化界、经济界和教育界的中坚力量,有近几20位先后担任驻华大使,成为名国人民与中国人民友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世界坐标中的大国抉择,新中国留学工作纪实》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留学热潮是与哪一事件相关?并分析这一留学潮有什么历史意义?
  2. (2) 对比材料一,请指出材料二中20世纪初期中国留学生出国学习方向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活动对近代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此处留学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

    的时代背景。

  4.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海外来华留学人员增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