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知识点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的发展
(1)京师同文馆: 1862年洋务派创办 ——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2)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重要的一步
(3)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2、报纸、杂志的出现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3、文化出版机构的创办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华书店、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京师大学堂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②它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③它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京师大学堂后来改名为北京大学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 . B . 国子监 C . 京师大学堂 D . 福州船政学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是(  )

A . B . C . D .
北京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有着悠久的历史。下列叙述与北京大学历史不符的是(    )

A . 其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B . 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 C . 是近代著名的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D .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 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B . 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C . 1912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D . 1913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    )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

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 . 两处 B . 三处 C . 四处 D . 五处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
A . 张义 B . 李辛 C . 王平 D . 赵洋
鸦片战争后,报纸开始在中国出现。民国时期,在延安出版的报纸是(  )
A . 《申报》 B . 《大公报》 C . 《新闻报》 D . 《解放日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有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话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政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1902年共有近代学堂35787所,1912年增至8272所;学生则从1006743人增至203387人比较起来,这批人在数量上更多于八股士类。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随着他们的产生,同时出现了种种前所未有的职业,如记者、编辑、律师、医生和近代学堂的教师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后中国教育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相比,在哪些方面出现了新变化?
  2. (2) 洋务派和维新派开设新式学堂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 (3) 材料二中近代学堂和学生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是指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材料一  在11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国家兴建了大量的州学和县学。①改革家范仲淹和他的同僚们在1035年至1046年修建了16所学校,欧阳修捐款150万钱给他的家乡,在当地修建了一所学校……②1044年,政府下令各州县都要建学校,1102年,宋徽宗又再次重申这个命令。此外,③官办的武学于1043年首次建立,律学于1073年建立 , 这两类学校的兴建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特定职业的人才储备。④大多数有地位的家庭,并不喜欢他们的子弟进入行伍之列,因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年轻人被教导举止要有礼且雅

——《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二

同文馆上课场景

京师大学堂牌匾

《奏定学堂章程》

废除 ②  谕旨(节选)

概况: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增添算学、天文等。

概况: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   ①   的唯一幸存成果。

概况:1904年颁布,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完备学制。

概况:1905年,清政府下令“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全国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材料三  工业革命以前,教育主要是由教会组织和控制,其它社会团体和个人很少涉足教育,英国政府对教育也基本上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工业革命对英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从1802到1867年,颁布一系列《工厂法》,要求逐渐提高童工受教育的时间;1833年,国会通过第一个教育拨款法《教育补助金法案》;1839年,成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改为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机构。

——摘编自马建康《工业革命对英国国民教育的影响》

材料四  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制定第一个《学制》时,就要求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为了做到这一点,日本政府宣布废除封建的私塾,并利用旧塾的地点开设新校……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小学四年制义务教育,1907年又将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为六年。大约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就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摘编自陈炳文《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五  下表为北京市某中学一名初三学生在延期开学期间一天的学习记录。

·7:00——7:20,完成健康打卡,浏览疫情实时动态。

·8:30——11:30,上英语、数学、语文3节网络直播课。

·中午休息之余,浏览学校公众号,惊喜地发现自己创作的快板《万众一心抗疫情》被收录到了学校的主题团队课中,好多老师和同学点赞。

·15:15——17:10,收看了BTV“空中课堂”播放的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3节课,收获满满。

·晚上:第一次尝试通过在线答疑平台提交学习困惑,老师回复真神速;临睡前,

坚持写学习日记,标题是“致敬白衣天使”。

  1. (1) 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

    A.北宋政府重视教育

    B.北宋时期私人办学风气很盛

    C.北宋时期重文轻武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补全表格。说出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题。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政府对教育态度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4. (4) 依据材料四,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特点带来的影响。
  5. (5) 依据材料五,说出疫情之下的学习出现的新特点。
思想文化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 (1) 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
  2. (2) 提倡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3. (3)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4. (4)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东方杂志》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

“七七”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摆到了社会生活和时代意识最重要的位置上,面对这一剧变,中国文化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第一次真正的统一起来。上海新闻界在“七七”事变之后立即创办了影响巨大的《救亡日报》,并迅速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前者为鼓舞全国军民坚持杭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后者则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雏形。

随着上海的沦陷,文化界人士多随政府迁往武汉,于1938年3月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誓“把分散的各个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像前线战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群众,捍卫祖国,粉碎敌人,争取胜利。”在中华文协的组织下,广大作家、艺术家以“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相号召,相期许,决心“在抗战中多尽斗争的责任”。他们不辞辛劳,不避危险,上前线,访阵地,以笔为武器,在民族解放战争中贡献自己的心智甚至生命。

抗战使文学艺术扩大了发展空间,同时也使文学艺术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滋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造就了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成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精神动力。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

  1. (1) 七七”事变凸显了民族危机,将中华民族置于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   )
  2. (2) 创办于“七七”事变前的《救亡日报》为鼓舞全国军民坚持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
  3. (3) 上海沦陷后,文化界人士全部迁往武汉,继而成立文艺界抗敌组织,继续为抗战奉献力量。(   )
  4. (4) 为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抗日号召,广大文艺青年积极投笔从戎,奔赴抗日一线。(   )
  5. (5) 文艺界积极投身抗日伟业,谱写了一曲曲中国不会亡,共赴国难的壮歌。(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他的著作反映了顺应自然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道德经》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谁?在教学中提出因材施教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是谁?
  2. (2) 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什么?哪一部法律成为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3. (3) 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试分析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文化繁荣原因。
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 . 新华书店 B . 开明书店 C . 中华书局 D . 商务印书馆
新闻出版业:
  1. (1) 报刊:

    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②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

    ③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

  2. (2) 出版业: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下图所示为近代中国出现的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进步报刊,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注:《申报》创办于1872年) (   )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①③② D . ③②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突诉于1861年1月(成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

材料二: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

材料三: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校园里有座雕像,雕像主体是两个螺旋状的大写字母D(民主)和S(科学)。1918年至1922年间,李大钊任主任的北大图书馆订购了40余种有关马克思主义及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并经常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进行宣传和介绍。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他们都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主要活动地点,其中许多人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 (1) 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学校目的有何不同。
  2. (2) 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发生了哪些变化。
  3. (3) 综上所述,思考中国近代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图为1951年8月10日发行的《人民日报》(局部)。该日登载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提出“减轻学生课业学习与社团活动负担”“注重体育、娱乐活动”等六项具体要求。这一决定(   )

A . 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B . 体现了服务国家建设的追求 C . 基于学校向工农开门的要求 D . 使公民的受教育权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