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知识点题库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


史   料推   论正确与否
(1)“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材料中的言论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玄宗
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和时代。  
(3) “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中李鸿章如此“伤感”的原因是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马关条约》
材料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5) “自然界的美,大部分是由选择作用所致”。
——达尔文
否定了神学创世说,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1945年4月16日杜鲁门总统的谈话
材料表明的是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将下列朝代按先后顺序排列

春秋   西周   夏   战国   商   西汉   三国   西晋   南北朝   秦   东汉   东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说:“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贪于权势”等,秦始皇大怒,命御史追查,结果以诽谤罪将460人在咸阳坑杀。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孔子和儒家思想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李大钊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消极作用?

  2. (2) 请概括材料二的主张。该主张的实施有何影响?

  3. (3) 材料三对儒家思想持何态度?

  4. (4) 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之者(    )

①目的相同  ②实质相同  ③方式相同  ④结果相同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  )
A .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 .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 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 . 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人做了大官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皇汉武”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    )
A . 中央集权 B . 经济发展 C . 打击匈奴 D . 儒家学说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提到的两位帝王,都为我国的统一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 . 抗击匈奴问题 B . 加强中央集权问题 C . 对待儒家思想问题 D . 巩固政权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樊远问仁,(孔)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臣愚以为凡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
  2. (2) 材料二反映了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什么措施?
  3. (3) 材料三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纳后对儒家学说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有何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你认为他们相同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阅读下面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于这些官吏来说……在承担国家所赋予他们的职务时,他们只不过是在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而并没有以任何方式来争论条件的权利

——卢梭《社会契约论》

  1. (1) 阅读材料一,请回答:董仲舒建议将哪种思想定为治国思想?该思想诞生于何时?何时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 (2) 阅读材料二,请回答这一思想诞生于欧洲的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近代美国哪一部重要的法律文件?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分别为哪两个阶级服务?
下图是《汉代讲学图》,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    )


A . 儒家学说 B . 法家学说 C . 兵家学说 D . 道家学说
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缔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封建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秦朝虽然短暂,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材料二:有一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裤,他去齐国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再做一条同样尺寸的裤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短裤!付款时裁缝又拒收他的圆形方孔半两钱而要他付刀形币!

材料三:我总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好的。

——《怀念匈奴》

材料四:嬴政26年,皇帝尽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发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货币一统。

材料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贏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矣。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例举在这种制度下春秋时期强大起来的诸侯和战国时期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各三个?以史为鉴,为防止历史重演,秦始皇在地方管理上采取了什么创新举措?
  2. (2) 为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秦始皇为解决匈奴的威胁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 (4) 秦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中央主要由哪些官员负责?
  5. (5)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通过这次起义可见强大的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 (6) 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包括(    )

    ①分封制    ②中央集权制    ③郡县制    ④行省制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董仲舒认为,如果“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

材料三: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毛.泽东写下了《沁园春·雪》。其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1. (1) 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件事?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政策和材料一的政策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3. (3) 材料三中的“秦皇汉武”各是指谁?“秦皇汉武”对待儒家学说的不同态度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并且呈不断加强,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论道:“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同族的人很多,可是后代日益疏远,像仇人般互相攻击,诸侯相互讨伐,周天子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依赖陛下神灵得到统一,都设置了郡县,皇子功臣都用国家赋税多多赏赐他们,很容易就控制了。天下没有异心,这就是安宁的办法啊。”

——译自《史记》

材料二: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汉武帝:“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史记》

材料三:《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

材料四:取消地方上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并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1. (1) 材料一中李斯指出了西周时期哪一政治制度的弊端?为克服这一弊病,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 (2) 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汉武帝对地方诸侯王国采取了哪一举措?
  3. (3) 阅读材料推断,宋太祖在地方设置通判是为了牵制了哪一地方官职的权力?通判与汉武帝时期在地方设置的哪一官职在行使职能上有相似之处?
  4. (4) “行中书省”最早设立于哪一王朝?材料四是我国古代哪一帝王采取的监控地方的举措?
  5. (5) 材料一到材料四,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变化趋势?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实在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这是因为文明的内容与程度的相对接近才是国家统一昌盛的真正基础。

——李凭、袁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材料三: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更多地表现在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其实,如何处理边疆民族问题。

——赵云田《说说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

材料四:“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治上、汉朝思想上“大一统”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意义。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乾隆时为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4. (4) “一国两制”这一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此理解。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A . 思想控制的加强 B . 墨、道、法等学派的衰落 C . 儒家学说的流行 D . 中央集权的削弱
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的时候,西汉国力强盛。然而,身居高位的汉武帝却无法摆脱问题。而他也正是在不断地消除问题的过程中,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大汉帝国。请你根据下列史料,完成下列任务。

[“守业难”之王国问题]

材料一:同姓王引起的藩国危机

[“守业难"之经济问题]

材料二:汉武帝刚继位时,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 禁绝,盐铁经营权也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守业难”之思想不统一]

材料三:

材料四: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

  1. (1) 图1和图2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是怎样造成的?
  2. (2) 由图2到图3的变化是汉武帝采纳谁的建议而取得的结果?
  3. (3)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实施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4. (4) 依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为什么“心神不宁”
  5. (5) 材料四中“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6. (6) 试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科技文化光辉灿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著作篇】 

 材料一: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其中的“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 

 【科学篇】 

 材料二: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思想篇】 

 材料三: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交流篇】 

 材料四:汉武帝时期,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西汉的一名郎官承担起这一使命,首次出使西域。 

 材料五:西汉以来,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贸易络绎不绝。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六:“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路精神 

 ——习.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 (1)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作者是谁? 
  2. (2) 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人是谁?以及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3. (3) 列举东汉末年两位名医?分别说出他们的贡献。(一点即可) 
  4. (4)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后来汉武帝接受了哪位大臣的建议并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家思想真正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5. (5) 材料中的“郎官”指的是谁?他首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那一年还发生了什么事? 
  6. (6) 材料中的“这条通道”指的是什么?它在西汉时的起点是哪里?通过这条通道,汉朝的哪些技术传到了西域(写出一点即可)? 
  7. (7) 根据材料六写出逐步形成的“丝路精神”指的是什么?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形成的影响 
  8. (8) 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学习历史要重视各类图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诸子百家的部分思想主张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民为贵,社稷之,君为轻。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治世不一道,便(变)国不法古。

★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材料二:秦朝、汉初农民负担对比表

 

秦朝

汉初

赋税

将收获物的2/3上缴国家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文帝和景帝实行三十税一

徭役兵役

连年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占全国人口的1/7还多

汉高祖减免徭役及兵役;文帝和景帝进一步减轻徭役,三年一事

刑罚

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死刑有10多种;族诛、连坐

文帝和景帝废除了一些肉刑

材料三:

  1. (1) 材料一中“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什么?指出表格中的思想主张出自哪两个学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派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2. (2) 据材料二,与秦相比,汉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些政策或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影响)。
  4. (4) 结合所学知识,从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图中儒学在a点发展到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

A . 统一文字 B . 实行“无为而治” C . 以法治国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学习笔记的空格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 独尊儒术 B . 焚书坑儒 C . 兴办太学 D . 统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