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知识点题库

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1) 【表格学史】

    时间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历史价值(评价)地位

    公元前60年

    西汉政府

    今新疆天山南北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公元105年

    改进造纸术

    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交流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公元494

    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请根据表格里提供的信息将表格内的内容补充完整。

    , ② , ③ , ④

  2. (2) 【图画说史】如图一,图二

    请说出图中两个与统一有关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为了巩固统治在思想是分别采取了什么举措?

  3. (3) 【诗词析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史家之绝唱”指的是谁写的著作?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4. (4) 【材料悟史】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汉书•景帝纪》

    请说出孟子治国的观点和汉初统治者推行的统治政策分别是什么?以史为鉴,请你为当今统治者治理国家提点建议?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大一统”之梦》

材料三:三国鼎立形势图:

  1. (1) 依据材料一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它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汉武帝选择的“治国指导思想”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

  3. (3) 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后奠定的?并写出图中A、B、C政权的名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材料二: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材料四: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出版)

  1. (1) 材料一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的举措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手段的共同影响是

  2. (2) 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②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太祖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有何弊端?

  3. (3) 材料四所说的“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主要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借鉴怎样的经验?结合中国明清时期科举制的特征,说明作者为什么提出“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与政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的《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根据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摘自人教版七上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在思想领域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2. (2) 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两朝在实行思想控制的具体方式上有何差异?

  3. (3) 据材料三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类似的措施?

  4. (4) 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清三朝采取这些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和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三: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 (1) 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

    A . 都是开国皇帝 B . 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 . 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 . 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2. (2) 汉初和秦在地方制度上有何不同?你觉得在当时哪一朝的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统治时“鼎盛之世”的表现和原因各是什么?

  4. (4) 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试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奴役农民、加强思想控制方面的不同点。

  5. (5) 人们常把“秦皇汉武”并称,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 (1) 上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与我们所说的什么思想相关?
  2. (2) 图二是汉武帝接受谁的什么建议后才出现的场景?
  3. (3)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上述思想的态度如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为主题办一期报纸,下列内容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漫话“焚书坑儒”      ②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隋炀帝与大运河        ④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六上

  1. (1) 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
  3. (3) 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合秦汉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 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1. (1) 材料一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谁制造的什么事件?“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又是什么历史现象?
  2. (2) 材料二中的“孔子之术”指的是那一学派?它的创始人是谁?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上述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其目的一致吗?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而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 (2) 概述材料二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他们的共同目的又是什么?
  3. (3) 材料三告诉我们现代国家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两段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都是(  )
A .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 . 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C . 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D .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    )
A . 树立绝对皇帝权威 B . 发展传统思想文化 C . 消灭种种异端学说 D . 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
A .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 . 颁布“推恩令” C . 建立刺史制度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统一是秦汉时代的主题,思想的统一也势在必然。“思想的统一”在汉代表现为(    )
A . 焚书坑儒 B . 以法治国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大兴文字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请用三个字概括“汉武”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3. (3) “汉武”在位时,曾派了谁两次出使西域?此后,开辟了一条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通路,请问这条通路的名称是什么?
  4. (4) 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眼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注意评价人物要全面!并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 (1) 写出材料中荀子和庄子所属学派,以及这两个学派的创始人。并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局面。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下令烧毁书籍目的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而实行的政策。以及该政策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建立与巩固。

材料一

时代

人物

主张

战国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战国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    秦始皇灭六国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大一统国家中实行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对于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加强防御力量、发展民族关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大规模农民起义开始发生的时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以及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压榨,引起了农民的不断反抗。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1. (1) 材料一中①处应填(填字母),②处应填(填字母)。

    (A.孔子           B.商鞅         C.韩非子)

  2. (2) 依据材料二,补全下图:A.  B.   C.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西汉初期中央政权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效果如何?
  4. (4) 依据材料五,结合下列史实从不同角度论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每个角度选择一个史实即可)。

    ①修筑长城  ②陈胜吴广起义  ③北击匈奴  ④“丝绸之路”  ⑤焚书坑儒

秦汉时期,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大历史》:“周代的诸候,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廿二史礼记》:“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材料二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法令:……四、建立□□,全国划分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

材料三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其后积弊日甚”、“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2. (2) 请补充材料二中的“□□”后回答:秦朝为改变“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局面在秦国建立□□的基础上,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这一措施有何历史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了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

——《论语》

材料二:刚刚开学,某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会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材料三:“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过秦论》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的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教育主张有哪些?

  2. (2) 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哪三家思想学派的观点?请分别指出。
  3. (3) 材料三中“焚百家之言”是指哪一一历史事件?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仅从出土的陪葬品《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的角度看,可能与西汉下列哪一形势有关?(   )
A . 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B . 汉武帝以来尊崇儒术 C . 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D . 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