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过程 知识点题库

探究光照对水稻生存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照组应该

A . 所有变量都相同 B . 只存在阳光这一变量的差异 C . 除阳光外其他变量都不相同 D . 以上说法都不对
在做“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时,一组选用5只鼠妇,二组选用50只鼠妇,哪一组的实验结果更准确?为什么?(   )

A . 一组;数量少便于控制 B . 二组;可防止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C . 一组;实验过程更简短 D . 二组;数量多有利于竞争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

A . 空气 B . C . 温度 D . 光照
“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探究活动中,建议选取样品的数量不要少于30粒,这样做的原因是( )

A . 测量的数值多,便于绘制曲线图 B . 给学生创造更多测量实践机会 C . 样品数量多,便于进一步观察花生形态 D . 样品数量多,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下面是小刚同学做的两个探究实验,请你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一:学习了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食品的知识后,他准备了一些干酵母、白砂糖、不同温度的水、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和相同的小气球,做了以下的实验操作:

       ①将两个玻璃瓶分别编为甲瓶和乙瓶,各装入3克干酵母、10克白砂糖.

       ②在甲瓶中加入100毫升10℃的水、在乙瓶中加入100毫升30℃的水.

       ③在两个玻璃瓶瓶口处分别套上小气球.

       实验装置如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二:小刚学习了动物的行为的知识后,选择蚂蚁这种小动物进行了仔细观察,他发现经常看到蚂蚁吃饼干等含糖食物,但很少看到它们吃酸味、辣味的东西,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如图2)

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②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

  1. (1) 请问小刚同学此实验探究提出的问题是:

  2. (2) 此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3. (3) 按此实验操作,30分钟后,两个玻璃瓶的水中都会产生气泡,你认为该气泡说明实验中产生了气体,该气体是瓶产生的气体相对较少,瓶瓶口的小气球会明显膨胀.

  4. (4) 实验预测:若实验结果是蚂蚁在加浓糖水的棉花团周围聚集,则说明

  5. (5) 蚂蚁属于节肢动物中的类,它体表具有坚韧的,具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6. (6) 蚂蚁是营群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7. (7) 若要探究蚂蚁喜欢吃甜食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则应该选择的蚂蚁来做实验.

关于“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 . 该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B . 实验结果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C . 该实验的变量是光 D . 实验结论是明亮处1只,阴暗处9只
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实验设计如表.对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试管

加入物质

放置环境

滴加碘液

实验现象

1

淀粉糊、2ml清水

37℃、10分钟

2滴


2

淀粉糊、2ml唾液

37℃、10分钟

2滴


3

淀粉糊、2ml清水

90℃、10分钟

2滴


4

淀粉糊、2ml唾液

90℃、10分钟

2滴


A . 试管1、4可作为对照 B . 2号试管不变蓝色 C . 3号试管在该实验中必不可少 D . 温度不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如图所示:

  1. (1) 设计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是

  2. (2) 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腐败的原因是

  3. (3) 根据“鹅颈瓶实验”,如果家里没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方法将剩饭剩菜短时间保存而不会腐败变质.

  4. (4) “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这位科学家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A . 巴氏消毒法 B . 腌制法 C . 脱水法.
为了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从如表中选择进行探究的组别是(    )

组别

种子数

30粒

水分

淹没种子

少量,无淹没种子

温度

室温

冰箱

A . ①和② B . ①和④ C . ②和④ D . ③和④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与1号试管起作用.

  2. (2) 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 (3) 实验结果是1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4. (4) 有的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第四个试管的设置(填“有”或“无”)必要.

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家装饰品等.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科研人员将30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分为三组,实验处理如下表.

项目

组别

注射剂

剂量

注射方法

检测方法

?

每千克体重注射10毫克

每3天皮下注射一次

每10天检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含1.8%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含3.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注:醋酸铅是一种含铅化合物)

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1. (1) 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注射溶液.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

  2. (2) 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

    A . 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 . 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 . 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3. (3) 比较如图中乙和丙两条曲线下降趋势的不同,可以看出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与血红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是:

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个试验:在两个花盆中种了大豆,并对阳光、温度、水加以控制(如表所示)。另一同学对设计提出下列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花盆

阳光

温度

向阳处

20℃

充足

暗室

20℃

不充足

A . 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 B . 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维持零度 C . 两个花盆都应保证充足的水分 D . 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中
请利用下列材料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材料用具:活鲫鱼、小鱼缸、连有电源的红色灯泡、镊子、鱼饵。

提示:实验前,多次用镊子取鱼饵饲养鲫鱼,使鲫鱼形成从镊子上取食的习惯。实验开始前1~2 d不喂鲫鱼,使鲫鱼处于饥饿状态,实验时,利用喂食与灯光的结合使鲫鱼建立灯光—取食条件反射。

  1. (1) 方法步骤:

    ①在靠近养鱼缸的一头打开红色灯泡,6~10 s以后用镊子喂食,喂食以后,过6~10 s熄灭小红灯,10 min 后,再重复实验,连续6~8次;

    。 

  2. (2) 实验现象:。 
  3. (3) 实验结论:。 
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两张吸水纸,在将相同数量的大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的种子发芽的情况如下表:

装置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23℃

23℃

23℃

23℃

吸水纸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数日后种子发芽情况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1. (1) 根据实验可以得出种子萌发所必需的条件是, 当然种子的萌发还需要另外的两种环境条件
  2. (2) 种子的萌发除了环境条件外,还需要一定的自身条件,即胚必须是完整的,而且是的。
  3. (3) 若要证明光照对种子萌发的是否有影响,在实验设计上可选用上表中的 ,两个装置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来进行探究。
  4. (4) 把萌发的大豆种子种植后,会长成一棵新的大豆植株.发育成大豆植株根的是大豆种子结构中的
  5. (5) 根据上表中记录的情况,你认为大豆种子的萌发是否受光照的影响?
  6. (6) 本实验不能每组只用一颗大豆,原因是
  7. (7) 若对上述实验条件稍加改动,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甲处场所应该填

    装置

    场所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0℃

    23℃

    23℃

    23℃

    吸水纸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数日后种子发芽情况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下列四位同学在实验室的表现,其中正确的是(    )
A . 甲同学实验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征询了指导老师的意见 B . 乙同学遇到不熟悉的化学药品,使用鼻闻、手摸、嘴尝 C . 丙同学在实验间隙吃饼干、喝饮料 D . 丁同学把实验室剩余的化学药品用嘴吹在地板上
变“绿”是由于植物体内产生了叶绿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叶绿素的产生呢?小蒙同学妈妈泡的“黄豆芽”放在光下一段时间“黄豆芽”变“绿”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让小蒙同学针对“黄豆芽”变“绿”设计探究实验,请你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 (1) 在这个实验中,小蒙提出的问题是是影响叶绿素产生的条件吗?
  2. (2) 设计实验方案:

    ①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内.

    ②甲放在条件下培养,乙放在条件下培养.

  3. (3) 实验结果: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
  4. (4) 得出结论:能促进叶绿素的产生.
某学习小组就香烟对人体的危害问题进行了探究。取两个底部有网格透气的鼠笼,分别标注为甲组、乙组。两组各放一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同的小白鼠,相同条件下饲喂。甲组不点香烟,乙组笼外底部点燃香烟持续烟熏(甲、乙两组环境独立互不干扰)。一段时间后,甲组小鼠正常,乙组小鼠眼睛充血红肿、活动异常,最后痉挛、休克。
  1. (1) 该实验方案有一处不科学,请指出。该处不科学的理由是
  2. (2) 若改进不当之处后,实验结果仍然不变,则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 (3) 当你在公共场所遇到有人吸烟,你会怎么办?
甲醛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研究甲醛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为甲醛对人 类健康的危害研究提供基础。某科研小组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

将若干果蝇受精卵均分三份,分别放入甲醛浓度为 0%、0.25%、0.50% 的三管培养基中,置于 25℃环境中培养。观察测量记录数据如下:

甲醛浓度(%) 发育时长(天)

0

0.25

0.5

从受精卵发育为蛹

6.33

11.01

13.67

从受精卵发育为成虫

11

15.68

18.34

分析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实验的变量是
  2. (2) 在果蝇幼虫期和成虫期,分别从每管中取 10 只,观察测量其体重。每管取 10 只而不 是 1 只,目的是
  3. (3) 图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甲醛浓度升高,各发育阶段的果蝇体重都(小于/等于/大于)正常值,而且对幼虫的影响比成虫
  4. (4) 表实验结果表明:甲醛浓度越高,从受精卵发育为蛹的时长(越长/无影响/越短)。正常情况下从蛹发育为成虫的时长为天,甲醛对这一时期的时长的 影响是(延长/缩短/无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鸭刚孵化出来就被实验人员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使它们不能见到自己的母亲;乙组小鸭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实验员给甲组小鸭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播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员发现小鸭模仿它们的母亲的行为并时刻跟随在气球左右。请选择:

  1. (1) 甲组小鸭跟随气球走的行为属于(   )
    A . 先天性行为 B . 偶然行为 C . 取食行为 D . 学习行为
  2. (2) 乙组小鸭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A . 实验模型 B . 对照组 C . 实验组 D . 一个变量
  3. (3) 如果不是把甲组小鸭放在气球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的录音,则甲组小鸭可能会(   )
    A . 它们可能吓唬其它鸭了 B . 它们将会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C . 它们将失去繁殖能力 D . 它们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公筷公勺”倡议一直是饮食文化的热点话题之一,使用公筷能否有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专家们为此专门开展了实验探究。

步骤1∶实验小组在餐馆,一共点了6道菜。餐前均经严格的第一次无菌采样。

步骤2∶每道菜分成两份,一份使用公筷,一份不使用公筷。参与人员交替着吃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两组菜,最后每个菜都至少留下了25克后再进行第二次无菌采样。

菜名

结果(cfu/g)

凉拌黄瓜

盐水虾

干锅茶树菇

炒芦笋

咸菜八爪鱼

香辣牛蛙

餐前

14000

160

1100

30

60

60

餐后

公筷

16000

150

4600

30

20

150

非公筷

45000

220

79000

530

5000

560

步骤3:采集的样本通过冷链运到实验室,经过48小时的培育。再分别测试餐前、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之后的菌落数。测试结果如下表:

注:cfu/g是指每克待检样品培养的菌落形成单位。

  1. (1) 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 (2) 每道菜分成两份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实验。
  3. (3) 餐前的凉拌黄瓜的菌落总数远高于其他菜品,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A . 未经过高温杀菌 B . 黄瓜易滋生细菌
  4. (4)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每一道菜“使用公筷”组均比“不使用公筷”组的菌落数明显(多/少),证明。据此,你对“使用公筷”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