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题库

两球相向运动,发生正碰,弹性碰撞后两球均静止,于是可以判定,在弹性碰撞以前两球()

A . 质量相等 B . 速度大小相等 C . 动量大小相等 D . 以上都不能判定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冰面上固定一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体,其底部与水平面相切,左侧有一滑块和一小孩(站在冰车上)处于静止状态.在某次滑冰游戏中,小孩将滑块以相对冰面v1=4m/s的速度向右推出,已知滑块的质量m1=10kg,小孩与冰车的总质量m2=40kg,小孩与冰车始终无相对运动,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 求:

  1. (1) 推出滑块后小孩的速度大小v2

  2. (2) 滑块在斜面体上上升的最大高度H;

  3. (3) 小孩推出滑块的过程中所做的功W.

如图所示,物块A、C的质量均为m,B的质量为2m,都静止于光滑水平台面上,A、B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短细线相连.初始时刻细线处于松弛状态,C位于A右侧足够远处.现突然给A一瞬时冲量,使A以初速度v0沿A、C连线方向向C运动,A与C相碰后,粘合在一起.

①A与C刚粘合在一起时的速度为多大?

②若将A、B、C看成一个系统,则从A开始运动到A与C刚好粘合的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静止的原子核X,自发发生反应X→Y+Z,分裂成运动的新核Y和Z,同时产生一对彼此向相反方向运动的光子,光子的能量均为E.已知X、Y、Z的质量分别为m1、m2、m3 , 真空中的光速为c,求:

①反应放出的核能△E;

②新核Y的动能EkY

如图所示在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质量为M的斜面,斜面表面光滑、高度为h、倾角为θ.一质量为m(m<M)的小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面向右运动,不计冲上斜面过程中的机械能损失.如果斜面固定,则小物块恰能冲到斜面的顶端.如果斜面不固定,则小物块冲上斜面后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   )

A . h B . C . D .
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着质量分别为m和2m的A、B两个物块,现用外力缓慢向左推B使弹簧压缩,此过程中推力做功W.然后撤去外力,则(   )

A . 从开始到A离开墙面的过程中,墙对A的冲量为0 B . 当A离开墙面时,B的动量大小为 C . A离开墙面后,A的最大速度为 D . A离开墙面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一个平板小车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右端恰好和一个 光滑圆弧轨道AB的底端等高连接,如图所示.已知小车质量M=3.0kg,长L=2.06m,圆弧轨道的半径R=0.8m,现将一质量m=1.0kg的小滑块由轨道顶端A点无初速释放,滑块滑到B端后冲上小车.滑块与小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g=10m/s2

  1. (1) 滑块到达B端,轨道对它支持力的大小;

  2. (2) 小车运动1.5s时,车右端距轨道B端的距离;

  3. (3) 滑块与车面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内能.

向空中发射一枚炮弹,不计空气阻力,当此炮弹的速度恰好沿水平方向时,炮弹炸裂成a、b两块,若质量较大的a的速度方向仍沿原来的方向,则有(   )

A . b的速度方向一定与炸裂前瞬间的速度方向相反 B . 从炸裂到落地的这段时间内,a飞行的水平距离一定比b的大 C . a、b一定同时到达水平地面 D . 炸裂的过程中,a、b动量的变化量大小一定不相等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有一物体M,物体上有一光滑的半圆弧轨道,轨道半径为R,最低点为C,两端A、B等高,现让小滑块m从A点静止下滑,在此后的过程中,则(   )

A . M和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 B . M和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动量不守恒 C . m从A到C的过程中M向左运动,m从C到B的过程中M向右运动 D . m从A到B的过程中,M运动的位移为
A、B两球沿一直线运动并发生正碰,如图所示为两球碰撞前后的位移时间图象.a、b分别为A、B两球碰前的位移图象,C为碰撞后两球共同运动的位移图象,若A球质量是m=2kg,则由图象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A,B碰撞前的总动量为3kg•m/s B . 碰撞时A对B所施冲量为﹣4N•s C . 碰撞前后A的动量变化为4kg•m/s D . 碰撞中A,B两球组成的系统损失的动能为10J
如图,质量为6m、长为L的薄木板AB放在光滑的平台上,木板B端与台面右边缘齐平.B端上放有质量为3m且可视为质点的滑块C,C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细绳悬挂在平台右边缘正上方的O点,细绳竖直时小球恰好与C接触.现将小球向右拉至细绳水平并由静止释放,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细绳恰好断裂.小球与C碰撞后反弹速率为碰前的一半.

  1. (1) 求细绳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2. (2) 若要使小球落在释放点的正下方P点,平台高度应为多大?
  3. (3) 通过计算判断C能否从木板上掉下来.
如图所示.质量M=2kg的足够长的小平板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车的一端静止着质量为 的物体A(可视为质点)。一个质量为 的子弹以500m/s的水平速度迅即射穿A后,速度变为100m/s,最后物体A静止在车上。若物体A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 (g取 。)

①平板车最后的速度是多大?

②全过程损失的机械能为多少?

③A在平板车上滑行的距离为多少?

如图所示,倾角 =37°的足够长斜面上有一长为L、质量为2m的木板B,木板B上端有一质量为m的滑块A(视为质点),木板下端3L处有一质量为m的足够长木板C锁定。在斜面上,滑块A与木板B、C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25,木板C与斜面间无摩擦,木板B、C的厚度相同。现同时由静止释放A、B,在B与C碰撞前瞬间,解除对C的锁定,此时A恰好滑离B而滑上C,已知B、C碰撞为弹性碰撞,重力加速度为g,sin 37° = 0.6, cos 37°=0.8,求:

  1. (1) 木板B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 (2) B、C发生碰撞后瞬间,木板C的速度大小vC
  3. (3) B、C发生碰撞后2s时,滑块A到木板C上端的距离x。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相距 的两物体A和B,滑块A的质量为2m,电荷量为+q,B是质量为m的不带电的绝缘金属滑块.空间存在有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场强为 .已知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A与B的碰撞为弹性正碰,且总电荷量始终不变(g取10m/s2).试求:

图片_x0020_1985319706

  1. (1) A第一次与B碰前的速度 的大小; 
  2. (2) A第二次与B碰前的速度大小;
  3. (3) A、B停止运动时,B的总位移
某实验小组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弹性球1用细线悬挂于O点,O点下方桌子的边缘有一竖直立柱。实验时,调节悬点,使小球1与放置在光滑支撑杆上的直径相同的小球2发生对心碰撞,碰后小球1继续向左摆动,到B点,小球2做平抛运动落到c点。又测得测出A点离水平桌面的距离为a,B点离水平桌面的距离为b,立柱离水平桌面的距离为h,已知弹性小球1的质量

图片_x0020_100012

  1. (1) 为完成实验,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并说明各物理量的意义)
  2. (2) 根据测量的数据,该实验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忽略小球的大小)。
如图,光滑圆弧槽面末端切线水平,并静置一质量为m2的小球Q,另一质量为m1的小球P从槽面上某点静止释放,沿槽面滑至槽口处与Q球正碰,设碰撞过程中无能量损失,两球落地点到O点水平距离之比为1:3,则P、Q两球质量比不可能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3:1 B . 3:5 C . 2:3 D . 1:7
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木块A和B,靠在一起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A上竖直固定一“ 图片_x0020_100030 ”形轻杆,轻杆上横杆部分垂直纸面向外,其末端的O点系长为l(l小于杆高度)的细线,细线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0的小球C。将C球向右拉起使细线刚好水平伸直,然后由静止释放,重力加速度为g。

图片_x0020_100031

  1. (1) 求木块B速度的最大值;
  2. (2) 求木块B加速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大小;
  3. (3) 若 ,g取10m/s,求A、B分离后,细线与竖直杆夹角的最大值。
一只质量为1.4kg的乌贼吸入0.1kg的水,静止在水中。遇到危险时,它在极短时间内把吸入的水向后全部喷出,以2m/s的速度向前逃窜。求该乌贼喷出的水的速度大小v。
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体由一根轻弹簧相连放置在光滑水平面上,B紧靠墙壁。现用一水平力向左缓慢推A物体,到某一位置时撤去水平力,当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A的速度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撤去外力后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B . 撤去外力后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C . 撤去外力后墙对B的冲量为 D . B离开墙面后弹簧中的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
如图1所示,装置的左边是高度为3 m的弧形轨道,轨道末端水平,右边接有逆时针转动速度大小为3m/s且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二者等高并能平滑对接。质量m=1kg的小物块A(可看作质点),置于弧形轨道右端水平处,质量M=2kg的小物块B(可看作质点),从轨道h=2m高处由静止滑下,A、B发生对心碰撞,已知碰撞后瞬间物块B的速度3m/s,碰后1s时间内物块A的v-t图线如图2所示,并且在碰后2s二者再次相碰。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

  1. (1) 第一次碰撞前物块B的速度,物块B从开始下滑到第一次碰撞结束后系统损失了多少机械能?
  2. (2) 第二次碰撞位置与第一次位置间的距离及第二次碰撞前物块A、B的速度;
  3. (3) 第一次碰撞后到第二次碰撞前,物块与传送带间产生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