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的调控 知识点题库

在一密闭烧瓶中,在25℃时存在着平衡:2NO2⇌N2O4(正反应放热).把烧瓶置于100℃的水中,则下列几项性质中不会改变的是(   )

①颜色;②平均分子量;③质量;④压强;⑤密度.

A . ①和③ B . ②和④ C . ④和⑤ D . ③和⑤
传统合成氨工业需要采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近来美国化学家使用新型催化剂,在常温下合成了氨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传统合成氨方法的△H>0,新型合成氨方法的△H<0 B . 新型合成氨方法不需高温,符合节能减排的生产理念 C . 新型催化剂提高了N2和H2的转化率 D . 两种方法的化学平衡常数相同
在密闭容器中,对于可逆反应M+3N 2Q(g),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M和N不能都为气体 B . 由上图可知, N一定为气体 C . 若正反应方向ΔH>0,则T1<T2 D . 其它条件不变,压强增大,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存储。过程如下:

  1. (1) 反应Ⅰ: 2H2SO4(l)=2SO2(g)+2H2O(g)+O2(g)  △H1=+551 KJ·mol-1

    反应Ⅲ:  S(s)+O2(g)=SO2(g)  △H3=-297 KJ·mol-1

    反应Ⅱ的热化学方程式:

  2. (2) 对反应Ⅱ,在某一投料比时,两种压强下,H2SO4在平衡体系中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P2P1(填“>”或“<”),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

  3. (3) Ⅰ-可以作为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可能的催化过程如下。将ii补充完整。

        i.SO2+4I-+4H+=S↓+2I2+2H2O

        ii.I2+2H2O+ =+ +2I-

  4. (4) 探究i、ii反应速率与SO2歧化反应速率的关系,实验如下:分别将18mLSO2饱和溶液加入到2mL下列试剂中,密闭放置观察现象。(已知:I2易溶解在KI溶液中)

    ①B是A的对比实验,则a=

    ②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③实验表明,SO2的歧化反应速率D>A,结合i、ii反应速率解释原因:

实验测得 溶液、 溶液以及 的pH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随温度升高,纯水中 B . 随温度升高, 的溶液的 减小 C . 随温度升高, 的溶液的pH变化是 改变与水解平衡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D . 随水温升高, 溶液和 溶液的pH均降低,是因为 水解平衡移动方向不同
在温度、容积相同的3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已知N2(g)+3H2(g)=2NH3 (g)   △H=-92.4kJ·mol-1)

容器

反应物投入量

1molN2、3molH2

2molNH3

4molNH3

NH3的浓度(mol·L-1

c1

c2

c3

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出akJ

吸收bkJ

吸收ckJ

体系压强(Pa)

p1

p2

p3

反应物转化率

а1

а2

а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2c1>c3 B . a+b=92.4 C . 2p2<p3 D . а13=1
0.1 mol·L-1的银氨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Ag(NH3) +2H2O⇌Ag++2NH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向溶液中加一定浓度的氨水,该平衡可能正向移动 B . 该反应是一个水解反应 C . 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氢氧化钠沉淀至过量沉淀减少 D . 温度升高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是由于促进了NH3·H2O电离降低了溶液中NH3·H2O浓度
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3molX和1molY进行反应:2X(g)+Y(g) Z(g),经2min达到平衡,生成0.6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以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1 mol/(L·s) B . 将容器体积变为20L,Z的平衡浓度为原来的 C . 若增大压强,则物质Y的转化率减小 D . 若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在一定温度下将适量AgBr固体加入水中,存在平衡: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向此体系中滴加足量浓NaCl溶液,发现淡黄色固体转化为白色,说明Ksp(AgCl)<Ksp(AgBr) B . 向此体系中加入少量AgBr固体,平衡正向移动,当再次平衡时c(Ag+)、c(Br-)均增大 C . 此体系中一定存在 D . 某溶液中 ,说明此时
要使0.1 mol·L-1 K2SO3溶液中的 更接近0.1 mol·L-1 , 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 . 通入SO2 B . 加入SO3 C . 加热 D . 加入适量KOH固体
牙齿表面由一层坚硬的、组成为Ca5(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Ca5(PO4)3OH(固)⇌5Ca2++3PO +OH-
  1. (1) 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此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
  2. (2) 已知Ca5(PO4)3F(s)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牙膏配有氟化物添加剂能防止龋齿的原因:
  3. (3) 根据以上原理,请你提出一种其它促进矿化的方法: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去除水体中N、P的方法很多。
  1. (1) 化学沉淀法去除水体中的PO43- , 常用的化合物有AlCl3、Ca(OH)2 等。

    ①AlCl3溶液中Al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Ca5(PO4)3OH的Ksp为6.8X10-37 , 其溶度积常数表达式为Ksp[Ca5(PO4)3OH]=

  2. (2) 为探究将废水中氨态氮(NH3-N) 和PO43-同时去除,按n(NH4Cl):nNa2HPO4):n(MgCl2)

    =1:1:1加入水中,实验测得不同pH下,氨态氮和PO43-的去除率如图(a)所示:

    已知: (I) 去除的主要反应为: Mg2++NH4++HPO42-+6H2O MgNH4PO4 6H2O↓+H+

    (II)室温时,Ksp(MgNH4PO4 6H2O)=2.5X10-13 , Ksp[Mg(OH)2]= 1.8x10-11 , Ksp[Mg3(PO4)2]=6.3X10-31

    ①pH在8.5~10.5时,氨态氮和PO43-去除率随pH增大而增大,其原因是(从平衡移动角度说明)。

    ②当pH> 10.5时,氨态氮和PO43-去除率随pH增大而减小,其原因是(从平衡移动角度说明)。

  3. (3) -种浸没式SMDDC电池可用于去除地下水中硝态氮,其装置如图(b)所示:

    ①装置工作时,H+极(填“X”或“Y")室迁移。

    ②X极上(CH2O)n→CO2 的电极反应式为

    Y极上NO3-→>N2的电极反应式为

在T℃时,向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一定量的H2发生反应:CO2(g)+2H2(g)⇌HCHO(g)+H2O(g) ;∆H<0,若起始时容器内气体压强为1.2 kPa,达到平衡时,HCHO的分压与起始的 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b点的化学平衡常数KP≈3.5 B . 容器内H2O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C . 若5min到达c点,则v(H2)= 0.24mol L-1 min-1 D . c点时,再加入CO2(g)和H2O(g),使二者分压均增大0.05 kPa,α(H2)增大
合成氨反应为 , 在合成氨工业中常采取的下列措施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A . 及时补充氮气和氢气 B . 使用铁触媒做催化剂 C . 将氨液化及时分离出反应器 D . 压强增至
常温下,的沉淀溶解关系如图所示,其中 , M为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常温下,B点为的不饱和溶液 B . , 则 C . 若对A点浊液加热,A点沿曲线向上移动 D . 同时沉淀的浊液中,
异丁醇催化脱水制备异丁烯主要涉及以下2个反应。研究一定压强下不同含水量的异丁醇在恒压反应器中的脱水反应,得到了异丁烯的平衡产率随温度的变化结果如图。

(g) (g)+H2O(g) ΔH1=+28kJ/mol K1(190℃)=104

②2 (g) (g)(二聚异丁烯) ΔH2=-72kJ/mol K2(190℃)=0.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其他条件不变时,在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内,升高温度有利于异丁烯的制备 B . 高于190℃时,温度对异丁烯的平衡产率影响不大的原因是K1>104、K2<0.1 C . 190℃时,增大n(H2O):n(异丁醇),不利于反应②的进行 D . 若只有异丁烯、水和二聚异丁烯生成,则初始物质浓度c0与流出物质浓度c之间存在:c0(异丁醇)=c(异丁烯)+2c(二聚异丁烯)
新能源氢气汽车,燃料中CO体积分数必须低于10 ×10-4%,否则会造成催化剂中毒。CO深度去除一般采用“CO优先氧化”或“CO选择性甲烷化”的方法。

回答下列问题:

  1. (1) “CO优先氧化”是向氢气燃料中通入空气,CO优先于H2发生反应。该方法的缺点是降低了燃料的热值、(只答一条即可)。
  2. (2) “CO选择性甲烷化”是通过CO加氢生成甲烷而实现CO的深度去除。反应过程:

    i.CO (g) +3H2(g) CH4(g)+H2O(g) △H1= - 206 kJ·mol-1

    ii.CO2(g) + 4H2(g) CH4(g) + 2H2O(g) △H2

    iii.CO2(g) +H2(g) CO(g) + H2O(g) △H3= + 41 kJ ·mol-1

    ①△H2 =kJ·mol-1

    ②采用“CO选择性甲烷化”的方法消除CO,该方法最明显的缺点是

    ③欲使CO体积分数必须低于10 ×10-4% ,应采取的措施是(填标号)。

    A.升高温度                         B.降低压强            C.使用CO加氢催化剂        D.使用CO2加氢抑制剂

  3. (3) 有研究认为CO加氢甲烷化存在下列过程(如图所示),限速步骤是(填标号),从结构上给予解释:

    在某一条件下进行CO加氢甲烷化,发生i、ii和iii反应,相关数据如下:

    体积/L

    CO

    CO2

    H2

    H2O

    CH4

    反应前

    10

    10

    80

    1.0 ×10-7

    1.0 ×10-7

    反应后

    1.0 ×10-6

    10

    x

    10

    10

    ①x=(保留2位有效数字);

    ②此条件下反应iii的平衡常数K= 100,通过计算判断反应iii是否平衡

接触法生产H2SO4中,将吸收塔上部导出的气体再次通入接触室,目的是(   )
A . 提高SO2利用率 B . 充分利用反应热 C .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 . 防止催化剂中毒
同位素示踪是研究反应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知醛与在酸催化下存在如下平衡:。据此推测,对羟基苯甲醛与10倍量的在少量酸催化下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   )
A . B . C . D .
金属K与Na金属性相近,用K与钠盐共熔时,很难将Na从混合物中分离。若调整温度到一定程度,则可用Na与KCl反应制取金属K。已知四种物质的熔、沸点如下:


K

Na

KCl

NaCl

熔点/℃

63.65

97.8

770

801

沸点/℃

774

882.9

1500(升华)

1431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推知,用Na与KCl反应制K的适宜温度是(   )

A . 97.8~770℃ B . 770~774℃ C . 774~882.9℃ D . 141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