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入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 . 监察官吏 B . 征收赋税 C . 行政管理 D . 笔录政事
削弱相权,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下列历史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A .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度 B . 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设内阁 C . 秦并兼四海,分天下为郡县 D . 宋设参知政事,掌副宰相
唐朝元和十三年,皇甫鎛为了谄媚皇帝,上书请求减少官员的俸禄以节约朝廷开支。皇帝下诏书批准后却被给事中崔祐驳回,事情无果而终。根据材料来看崔祐是下列哪一机构的官员

A . 中书省 B . 门下省 C . 尚书省 D . 户部
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秦汉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和机构是
①御史大夫②刺史③丞相④军机处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读图,它是一页残缺的课堂笔记。该笔记反映的制度最早出现于

A . 秦朝 B . 唐朝 C . 明朝 D . 清朝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A .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B . 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 C . 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D . 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 《三国志》 B . 《三国演义》  C . 《三国》   D . 《三国英杰传》
“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 . 察举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科举制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三:尽管美国200年来的风风雨雨不断,但是却总是能够从宪法中找寻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两次世界大战,各种经济危机,种族矛盾以及地域发展问题都被自由、民主、博爱的宪法精神所攻坚克难。1787年宪法早已成为宪法中的圣经,并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摘编白百度百科《1787年宪法》词条

请同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同答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设置体现了哪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什么主张?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权力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影响?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

A .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 . 魏晋官僚“士族化”,等级品位因素发展到历史新高度 C .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 . 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这表明张鸣认为(    )

A .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B .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 .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D .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省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人民版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 (1) 概括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设立行省制的目的,并用史实说明为何行省制下“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对近代中国民主化有何重大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法治国家”方面的成就。

元代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各行中书省(    )

A . 其以下的行政区划为州县二级制 B . 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向皇帝述职 C . 采取省官相互监督形式进行监督 D . 重大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A .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 .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 . 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某制度“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政治”。该制度是(     )

A . 世卿世禄制 B . 军功爵制 C . 察举制度 D . 科举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据《中华文明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中国古代注重设立管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机构。隋唐时期设虞部负责专门管理山林事务,其政令执行的程序是(    )

A . 中书省-礼部-虞部 B . 门下省-刑部-虞部 C . 枢密院-户部-虞部 D . 尚书省-工部-虞部
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沼、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材料旨在说明(    )

A . 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 B . 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 C . 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 . 应辩随评价八股文考试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 .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 削弱了皇帝的决策权 C .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D . 体现了中央决策的民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