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 知识点题库

1949年10月1号,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所列各项属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原因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③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
⑤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⑤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

A . 百团大战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辽沈战役 D . 渡江战役
抗战胜利伊始,京津地区曾流传“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天上来,地下来,就是老百姓活不来”的民谣。“中央”指的是

A . 汪伪南京国民政府 B . 陕甘宁边区政府 C . 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 D . 蒋介石重庆国民政府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斥着各家店铺,他非常困惑……请指出造成他困惑的原因()。

A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B . 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斥着中国市场 C . 美国经营商业的技术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 . 官僚资本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日本投降时,我们还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了;惧的是优势问题未解决,蒋介石很强大……我到重庆那时候,蒋介石的事情好办,我们的事情不好办。日本投降后长时间内没有写过文章,的确是兢兢业业,很担了一分心……现在不同了,现在好了,不再胆战心惊了。“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 . “优势问题未解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未能达成协议 B . “我们的事情不好办”——重庆政协会议未能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C . “的确是兢兢业业”——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D . “现在好了”——中共转入战略反攻
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下图报道《解放南京》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影响是(   )

A .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 B . 宣告国民党政府统治被推翻 C . 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 D . 标志着福建省获得完全的解放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

A .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 .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 .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 .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

A .   展开战略反攻 B . 实施辽沈战役 C . 进行淮海战役 D . 发起渡江战役
“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人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扛。”这里的“战略进攻”是指(    )

A . 开展百团大战 B . 进大别山 C . 组织淮海战役 D . 发动渡江战役
宪政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体,所谓价值理性就是关照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权力的实现;所谓工具理性就是人们通过宪法约束政府权力,从而保障自我权利不受过度膨胀的国家权力的迫害。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想体系更多体现了工具理性这一特点。这在当时是因为(    )

A . 体现个人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B . 实现三民主义的现实需要 C . 民主宪政是救亡图存的手段 D . 国民素质和公民意识薄弱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A . 国民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三大战役以后,毛.泽东指出:“用战斗去解决敌人,仍然是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和必须准备的。”同时,“按照北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是增加了……这种方法于我军、于人民是有利的,即是可以避免伤亡和破坏。”材料中毛.泽东强调解放全中国(    )

A . 必须坚决与国民党战斗到底 B . 采取武装暴力方式最好 C . 需要争取全国广大人民支持 D . 要确保全国人民的利益
“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
A . 挺进大别山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1945年秋,毛.泽东在重庆将这首诗赠与了柳亚子先生。毛.泽东此次重庆之行(    )
A . 签署了“双十协定” B .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C . 商讨了第二次合作 D . 通过了《共同纲领》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中共经过抗战八年,从最初的两、三万人发展到甚至具备夺取政权的能力。而国民党恰恰相反,经过八年抗战,蒋介石的威望、国民政府的威望、整个国民政府的统治消失殆尽。这说明抗战胜利后(    )
A . 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 . 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 C .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如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示意图。以下对该军事行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行动发生在解放战争的第二年 B . 参战军队隶属晋冀鲁豫解放军 C . 由刘伯承、邓.小平直接指挥 D .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序幕
“举行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这一作战战略构想是针对()
A . 徐州会战 B . 百团大战 C . 淞沪会战 D . 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有意听任大陆对台湾的解放并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这一立场。这一变化说明(   )
A . ,意识形态影响决定国家对抗 B . 杜鲁门政策摇摆不定 C .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 . .国家关系影响国际格局
1947年12月底,毛.泽东在陕北召集的会议上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这说明(    )
A . 人民解放军基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B . 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 C .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已经被粉碎 D . 解放军将发动战略决战挺进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