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的开辟 知识点题库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可能正确的是

A . m为700,n为300 B . m为500,n为500 C . m为600,n为400 D . m为800,n为200
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是(  )

A . 欧洲西南部地区 B . 欧洲南部地区 C . 欧洲西北部地区 D . 南美洲地区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 . 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 . 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 . 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 . 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下列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②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④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武力逼迫是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及形成的主要方式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化进程以经济中心的转移为依据可划分为多个阶段。

运用所学知识,划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阶段,并任选一个阶段加以说明。(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 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 . 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 .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他不是靠近海岸航行,而是远离海岸,这样既无浅滩之险,海风又吹得强烈而均匀。他在安全地到达预定的纬度(即与好望角相同的纬度)时,便朝正东方向驶去,终于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这里的“他”指的是(    )

A . 迪亚士 B . 达·伽马 C . 哥伦布 D . 麦哲伦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
A .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 . 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 . 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 .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  )
A .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 . 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C . 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D . 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美国著名汉学家彭慕兰在《大分流》一书中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在西欧对中国胜出的过程中,新大陆起的作用是(  )

①加速了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 ②为西欧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

③为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支持 ④为手工工场提供大量劳动力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在摆脱了思想的束缚之后,意大利人把自己的精力转向外部世界的发现。他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无数的问题和奥秘促使他们去研究和观察周围的事物, 甚至不少君主在建筑他们的宫室时,营造了收集世界各地的植物和动物的花园,这包含有观察的目的,推动了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发展。

近代科学产生的又一条件是社会经济方面的深刻变革,在这种经济上的进步之后,相继而来的是技术和科学的进步,例如,远洋贸易引起了对造船技术、仪器制造技术的需求,用于导航的天文学也更加受到重视;生产的扩大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并促使人们研究力学问题;而采矿冶金业的兴起则对地学和化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世界近代前期科技》

材料二:深重的民族危机,衰弱的民力国力,这一切使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难以从容。强烈的忧患意识,解救民族危难的急躁情绪,使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地带着对其持有的种种指责:浮躁、肤浅、急功近利,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巨人”的水平和层次,影响了运动的深度和广度。其活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通过办报创刊,向国人传播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在广大的文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一片沉寂。因此,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科学文化领域的推动力度远不能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

——摘编自李靖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科学勃兴的有利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文化运动没有带动科学全面发展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科学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
A . 克服商业危机 B . 扩大海外市场 C . 对外倾销商品 D . 追逐商业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和财富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蒸汽机车和轮船大量出现,英国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收购原材料推销工业品。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财富大迁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蒸汽机产生的影响?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
A .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 .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 .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 .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弗朗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靠出售白银而得以生存)”这表明(   )
A .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和西班牙的原因一致 B . 西班牙帝国的白银備量十分丰富 C . 新航路开辟改变中主要流通货币形态 D . 白银世界范围流动影响历史进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认为:“中世纪后期,……欧亚大陆西端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西欧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发生深远的变化。向海外的大规模扩张就是西欧所具有的新动力的一个表现。”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 .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C . 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D .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在英国亨利八世(1509~1547年)末年的枢密院,19名成员中仅有6名拥有贵族头衔,其余13名均来自新兴阶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价格革命 B . 商业革命 C . 大国争霸 D . 工业革命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写道:“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贸易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对这一时期白银的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    )
A . 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棉花、棉布 B .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C . 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的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 D . 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
《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亚洲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哪个国家的?(   )
A . 美国 B . 葡萄牙 C . 荷兰 D . 英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用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