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知识点题库

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 . 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 . 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 C . 外资和洋务派企业的支持 D . 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最深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丝织品的内销量折合生丝从5.06万担增至5.49万担,增长8.5%;外销量则由0.44万担增至2.21万担,增长了402.3%。这种情况( )

A . 阻止了列强对华丝织品倾销 B . 为维持贸易顺差提供了条件 C . 对民族丝织业的发展有利 D . 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

A . 苏州 B . 重庆 C . 沙市 D . 上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 . 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 . 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 C .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D . 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下面对图中反映的五种经济形态的最终归宿分析不正确的是(    )

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曲线图

A . 新中国对⑤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B . 中日甲午战争宣告②最终破产 C . ④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D .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加速了①的解体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茶叶

生丝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6年

7010

13220

1850年

8919

23040

1854年

14122

62896

A . 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 . 中国茶叶和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D .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结合上述材料,选取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一重大事件,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字数250字左右)。

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二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下列对张謇的“棉铁政策”解读正确的是(    )
A . 照搬西方工业化起步模式 B . 旨在改变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C . 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 D . 促成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在五四之后其刚萌生为一个学科时就有不同观点。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学者注重从近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是整体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飞跃,革命以及政权鼎革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机器可以富国,用机器开矿,矿可以发达,以之耕田,禾谷可以多出。无论何种工厂,造何种货物,不用机器必不能发达……所以机器可以灌溉文明,可以强国,我中国如不速起研究机器,我四万万同胞俱不能生存。”这一主张(    )
A . 体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B . 体现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 C . 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D . 体现了关注实业发展的思想
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 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 B . 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 C .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D . 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的侵略重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起中国近代运动的动机,并非来自于本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外部的强大压力——在西方国家侵略造成的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在基本没有近代因素作前提的条件下,中国人仓促地采借西方文明,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材料二: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1998年春晚歌曲《好日子》

材料三: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结局,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特点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城乡群众过上“好日子”所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指出九十年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进一步“打开了家门”的重要标志。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目的。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一措施(    )
A . 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 . 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D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年份

家数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

1919—1923

65

17627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于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
A . 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 . 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 . 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 .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
A . 中外合资的结果 B .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 . 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企业大力支持
我国近代著名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金龙”香烟烟盒上写着:“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由此可以看出(   )

①为追求利润而不惜欺骗国人

②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③争尝异味乃人之普遍心理

④反映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③
读图,对如图所示历史现象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主要得益于一战期间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B . 创造了民国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高纪录 C . 面粉业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工业 D . 改变了当时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的现状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 . 重利轻义的处世观念 B . 工商皆本的进步思想 C . 实业救国的爱国思潮 D .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    )
A . 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B . 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C . 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D . 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