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知识点题库

理学家所谓的“天理”包括哪些内容(  )
①世间万物的本原               ②“三纲五常”等儒家道德伦理     
③“人心”或人的思想意识       ④“气”或世间万物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②③ D . ①②③④
《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

A . 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 B . 《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 C . 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 D . “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
A .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 . 朱熹的《四书集注》 C . 李贽的《焚书》《藏书》 D .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唐朝禅宗大师惠能有一首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    )

A .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 存天理,灭人欲 C . 制天命而用之 D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的演化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儒家思想的发展 D . 传统科技的兴衰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 . 格物致知   B . 反省内心 C . 存天理,灭人欲  D .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数,个个花开淡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

A . 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 . 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 . 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 . 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下列各选项材料与结论之间理解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任御史时,认为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不合适,反复进谏,宋仁宗最终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

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B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了市民经济生活状况

北宋崛起一种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

C

朱熹:“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朱熹之“理”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

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甲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宋朝时对外贸易的根本目的是传播文化

A . A B . B C . C D . D
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

A .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 . 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 .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 . 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 .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

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1. (1) 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历史特征。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②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 (3) 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异同。

  4. (4) 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这一材料体现了(    )

A . 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B . 法家思想的具体化 C . 道家思想的合理性 D . 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
A .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 .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 .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 .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  )
A .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 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 C .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 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
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日夜反省,一天夜里,他忽然顿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据此可知,王阳明(    )
A . 否定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B . 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 C . 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D . 抛弃了程朱“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王守仁认为: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种思想(   )
A . 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 B . 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C .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D . 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 .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B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 .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D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 . 二者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 B . 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 C . 二者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 D . 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A . 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 B . 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 C . 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 D . 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
朱熹在《小学》中指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法。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他主张(   )
A . 因材施教 B . 有教无类 C . 存天理、灭人欲 D . 循序渐进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