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知识点题库

明朝思想家王艮(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的观点,从儒学世俗化的角度看,与之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 )

A . 程颐 B . 陆九渊 C . 李贽 D . 顾炎武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 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 .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他是福建人,他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他一生以“异端”自居,以反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这里的他是指(   )
A . 黄宗羲 B . 顾炎武 C . 李贽 D . 王夫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

A . 市民出现,修养提高 B . 理学兴起,人性受压 C .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 . 宋词繁荣,易表情感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 .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 . 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 .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 . 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 . 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发展儒家学说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并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

“缁衣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之徒,数过于正户。所以国给为此不足,王用因之取乏。”材料反映出南北朝时期(    )

A . 佛教势力已对政权构成威胁 B . 刑罚严酷社会矛盾尖锐 C . 民族融合导致服饰丰富多彩 D . 割据混战造成人口剧减
萧功秦先生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这反映了儒家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

A . 观念与现实的严重背离 B . 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 .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D . 儒家思想落后愚昧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陆九渊主张“民为邦本”,黄宗羲提出“民为主,君为客”由此可见(    )
A . 儒家“民本思想”常有传统 B . 傜家“仁”的学说停滞不前 C . 历代统治者均奉儒家为正统 D . 儒家学者都主张“民贵君轻”
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朱熹 C . 王守仁 D . 王夫子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 .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
A . 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 . 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C . 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 D . 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朱熹是南宋科举进士出身,但他曾大力批判科举教育,他倡导书院复兴运动并指出,书院兴复的目的是“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使知今日学校科举之教,其害将有不可胜言者”。这反映了朱熹(    )
A . 意欲改变官学教育弊端 B . 对科举制进行彻底否定 C . 固守着天理人伦的思想 D .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抨击《周易·系辞》;李泰伯和司马光则深讥《孟子》。他们的做法体现了(    )
A . 宋朝学者的疑古学风 B . 儒学正统地位严重动摇 C . 佛道思想的广泛传播 D . 儒家体系的近代化转型
  1. (1) 根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历史特征。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②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 (3) 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相似点。
  4. (4) 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流行的俗语,它反映的当时社会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
A . 中央集权 B . 强干弱枝 C . 外患频仍 D . 文人政治
“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   )
A . 官方还没有大力推行理学贞节观 B .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贞节观 C . 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 D . 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