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思想 知识点题库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权主义与维新派的兴民权相比,主要区别是       

A . 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同 B . 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不同 C . 国家的政体不同 D . 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1903年,《大公报》发文称:“……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 . 建立民主共和 B . 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 . 实行君主立宪 D . 向德、俄学习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这些思想的共同主题是

A . 发展资本主义 B . 反抗外来侵略 C . 救亡图存 D . 反对专制统治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A . 民主共和思想 B . 三权分立学说 C . 君主立宪思想 D . 人文主义思想
思想具有超越地域、民族和时间的永恒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 在意大利的共和国(指古罗马共和国)中,这三种权力合在一起,所以,这里的自由比我们的君主国还要少。……同一个机构,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又拥有立法的一切权力。它可以用其一般的意愿来破坏国家,又可以用它的特殊意愿去摧残每个公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我认真读过他(孔子)的全部著作,并做了摘要;我在这些书里只找到最纯洁的道德,而没有丝毫江湖骗子的货色。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四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至少两位代表人物。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认为罗马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主张。

  3. (3) 材料三、材料四对孔子的认识有何不同?其各自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着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意在(    )

A .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 .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 .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D .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

A . 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 . 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C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D . 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重要背景是(    )

A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民主思想的传播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民族危机深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要其天资亟功名善变人也。始在翰林,艳举声律书法以歆诸弟。……稍游诸公名卿间,而慕声誉,沾沾以文辞蔽道真。金陵之举,功成于历试,亦有群率张其羽翮;非根深宁极,举而措之为事业也。所志不过封彻侯,图紫光。……死三十年,其家人犹曰:“吾祖民贼”。悲夫!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章太炎《检论》

材料二:曾文正公,近日排满家所最唾骂者也。而吾则愈更事而愈崇拜其人。吾以为使曾文正公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比由其手而获救矣。彼惟以天性之纯厚也,故虽行破坏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极谨严也,故虽用权交焉可也。彼其事业之成,有所以自养者在也,彼其能率厉群贤,以共图事业之成,有所以字于人且善导人者在也。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启超《饮冰室文集.论私德》

  1. (1)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二者对曾国藩评价不同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章、梁二人对曾国藩有哪些不同看法。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 .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 .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社会流行词汇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时间

流行词汇

1840-1912年

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

1912-1949年

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

1949-1978年

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

1978年以后

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联网……


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梁启超在《史记货殖列传今义》中指出:“中国旧论每崇古而贱今,西人则不然,以谓愈上古则愈野蛮,愈近则愈文明,此实孔子三世之太义也(注:三世指衰乱世、太平世和升平世)。”此说(  )
A . 质疑西方进化理论 B . 推祟儒家伦理观念 C . 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D . 反对顽固守旧观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海防观念意识基本沿袭明朝统治者的思想模式。统治者长期重视西北边防,认为“重新疆所以保蒙古,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而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上,即使是因解决台湾问题而留名青史的康熙也有过“台湾省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的念头。清朝水军建立伊始,其方针是“沿海各省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没有经略海洋、决胜海上的战略思想。嘉庆年间,受“洋盗”蜂起的刺激,朝廷先后颁布《华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八条》等诏令,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材料二:郑观应认为,中国海岸线绵长,防不胜防,“为今之计,宜先分险易、权轻重,定沿边海势为北、中、南三洋”。“北洋”以旅顺、威海为重镇,“中洋”以崇明、舟山为重镇,“南洋”以南澳、台湾省、琼州为重镇。如北洋有事,除大沽、旅顺.威海等处防守外,“宜分船两队,一防守海口,一出洋游弋”。如南洋有警,“则调南洋各海船,以扼新加坡及苏门答腊之海峡,迎击于海中”。他还认为中国应“以商为本”、“工商为本”,先富而后强,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

——以上均摘编自刘中民等《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海防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关于海防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围绕“制度变迁与人类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淚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来自《汉书.董仲舒传》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我,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故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

——朱熹

材料二: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程朱理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思理学思湖》

原始儒学,儒家源流,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适和谭嗣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点及各自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 (1) 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 (2)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又进步在哪里?
  3. (3) 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有人评价近代某思想家“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他评价的思想家(    )
A . 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 曾全力策划新政以挽救民族危亡 C . 对维新理论的宣传上贡献巨大 D . 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
《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文化的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③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④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
A . 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 . 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 . 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 .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之危机,在如何应对危机方面,以下几种思潮最符合时代潮流的是(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 师夷长技以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