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思想 知识点题库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A . 科学知识 B . 选官制度 C . 军事技术 D . 教育与政治制度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B . 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C . 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 D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王见“短暂春天”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中国人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与材料所说相关的历史人物有①魏源   ②洪仁玕   ③李鸿章   ④孙中山     ⑤陈独秀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③④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①②③④
1903年梁启超说,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他否定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梁启超形成这样认识的原因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③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 ④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
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的真正目的是(   )

A .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 推翻清朝统治 C . 抵御外来侵略 D .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犹如思想界的一大飓风,《孔子改制考》则如火山大喷火,二书给中国死寂的政坛和学界造成极大震荡,这使康有为成为维新运动众望所归的旗手。”根据材料,康有为能成为众望所归的旗手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思想(      )

A . 改变了“中体西用”的“体”,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 B . 推动了国人关注清朝的政治局势和学界动态 C . 影响了一代人的学习方式、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 D .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得到爱国志士的肯定
1898年戊戌政变时,慈禧太后重训朝政,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予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从这段君臣对话的内容及其结果来看
①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中国落后的部分原因         ②李鸿章是变法图强的倡行者
③慈禧太后主要关心自己及满清贵族的权力     ④李鸿章认为旧法不能使中国富强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则是在戊戌变法后,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当时的戊戌变法是(     )

A . 维新派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实践活动  B . 先进中国人希图追赶历史发展的探索 C . 符合中国国情的救亡图存的运动   D . 资产阶级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首次偿试
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右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晴,其内容(    )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 .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 .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 .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 .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站在系统演化的角度,社会的根本变迁就意味着社会系统从一种稳态演进到另一种稳态,它将同时要求“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子系统发生相应的转变,并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

根据材料,提炼其中的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答题提示: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

请分别说出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排,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这一认识(  )
A . 解释了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B . 说明了文化革命势在必行 C . 反映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曲折 D . 促进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曾大力研究明史。清末“排满革命”是重要社会思潮,章太炎是最有力的倡导者之一。清人“灭支那而毁历史”,以致“明之遗绪,满洲之秽德,后世不闻”,这显然是章太炎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要投身明史研究,以保华夏文化之种。而他的明史研究则为他的“排满”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武器,其中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以“夷夏之辩”为核心的种族光复思想。晚年,章太炎回忆说:“明末满人攘我神州,近三百年,我人今日独能恢复我固有之国土。盖亦以儒者提倡民族主义,已深入人心”。他所谓儒者所倡之民族主义,其实就是“夷夏之辩”。在进行明史研究时,他一方面对明人所代表的华夏“年历冠带”表示推崇,另一方面则着力于将满洲刻画为“夷狄”,渲染其野蛮与残暴。章太炎是“以一个明朝遗民的思想,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对其明史研究特色的一个极佳注脚。

——摘编自尤学工、余康《论章太炎的明史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章太炎明史研究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章太炎明史研究的特点并对其研究进行简要评析。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史》

材料二: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卷

材料三: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社会的等级观念(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是根深蒂固的。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即使如梁启超这等提倡白话文学的维新人士,也坚守着“物各有群,人各有等”。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国语的文学”。“五四新文学”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

——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

材料四: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文体教科书分期作废,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全部采用白话文,初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修身》、《算术》、《珠算》、《会话读本》、《自然研究》、《国语唱歌集》等,共计9种;高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算术》、《珠算》、《历史》、《地理》、《理科》、《自然研究》、《会话》、《英语》共计10种,以后又出版了9种。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1. (1) 据材料一,指出1899年——1918年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3. (3) 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4. (4) 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呈现怎样的特征?从文体革新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发展的认识。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    )
A . 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 . 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 C . 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 D . 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
据严复年谱记载,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西学”课程有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而对“中学”课程则未作严格规定。这种课程安排(    )
A .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B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反映了新式教育占主导地位 D . 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窈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编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摘编自李喜所《成败得失一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摘编自房德邻《回顾戊戍重温历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2. (2) 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3. (3)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评价戊戌变法的视角。请据此视角,简述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改革成功的立足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下列口号或学习内容按阶段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师夷长技    ②维新变法   ③文学革命   ④创立民国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④③①
中国近代某部著作“把中国传统的‘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学说,附会为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世代和民主共和时代,认为当时中国正处于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时代”。这部著作是(   )
A . 《孔子改制考》 B . 《校邠庐抗议》 C . 《海国图志》 D . 《文学革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