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

A . 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 . 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 . 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 . 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A . 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 . 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 . 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 . 确立了“联俄”政策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与时俱进是孙中山的革命品质。20世纪20年代他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新内容包括(   )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建立普遍平等的民权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③
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 .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 . 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 . 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 D . 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被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是指(  )

A . 民族、民权、民生 B . 民族、民生、民权 C . 民生、民族、民权 D . 民权、民生、民族
孙中山在1925年3月留下了致苏联政府的遗书。他在其中写道:“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上的重大转变是(    )
A . 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B .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C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D . 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    )

A . 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 . 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 .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 . 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百日维新       C . 清末新政 D . 预备立宪
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

A . 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 . 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 . 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 . 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

A . 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B . 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 . 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 . 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高等师范演讲。他说:“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该讲话说明孙中山(    )

A . 反对封建土地制度 B . 认识到农民受剥削的根源 C . 要求平分地主土地 D . 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 . “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 . “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 . “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 . “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魏源等知识分子从“公天下”角度盛赞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70年代以后到戊戌变法时期,从郑观应、王韬到康有为、梁启超,几乎无一例外地赞赏君主立宪制度;20世纪初,经孙中山等革命派倡导和与改良派的激烈论战,民主共和又逐渐取代君主立宪成为广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追求目标。

——整理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关于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迹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  )
A . 物竞天择 B . 驱除鞑虏 C . 民主共和 D . 君主立宪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主要价值在于(    )
A . 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B . 推翻封建清政府 C . 实现民生幸福 D . 实现民族独立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 .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 .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标准》

材料二: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三: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四: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
A . 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B . 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 . 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D . 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避难期间,恰逢孙中山也在日本,孙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拒绝合作。这表明(    )
A . 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 B . 康梁与孙中山之间无共同利益 C . 康梁极力维护清朝的君主专制 D . 孙中山希望康梁能够加入革命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