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知识点题库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主要在哪两个领域开展(   )
①政治领域   ②文学艺术领域   ③经济领域    ④科学研究领域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
①科技领域  ②军事领域  ③文艺领域  ④金融领域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下列关于战国“百家争鸣”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双百”方针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都处在社会性质开始或刚刚变化时 B . 都提倡自由争论 C . 在当时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 . 都指有一百多家学派互相争辩
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
A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B . “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C . “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D .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右示材料是毛泽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他讲话是( )

A . 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 B . 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 C . 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 D . 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 . 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 . 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 . 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 . 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2014年10月15日,习.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坚持“双百”“二为”政治方向。“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

A . 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 . 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 .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D .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978年~1989年,停办十年之久的俄国史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全国高校研究所纷纷成立,人才培养逐渐好转,从中可以得出俄国史研究工作(  )

A .  直接受中苏外交关系的影响 B . 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冲击 C . 其恢复是新时期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 D . 起步晚,不利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1956年国风昆苏剧团的《十五贯》进京演出,“京华争说《十五贯》。”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政治要求是有关系的。当时的“政治”是(    )

A . 社会主义T业化建设开始 B .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C . 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提出 D . “双百”方针的贯彻
“985工程”和“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战略性建设工程。工程启动的目标在于(    )

A . 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 . 贯彻“双百”方针 C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 建构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有关中共的“双百”方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双百”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 . 改革开放后提出 C . 它是我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 D . 促进了我国文艺和科研事业的繁荣
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
A . 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 B . “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 . “文革”理论未被否定 D . “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性
新民主主义理论认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必须做到“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由此可见,无产阶级文化的特点是(   )
A . 多元化 B . 大众化 C . 本土化 D . 革命化
邮票是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如图是1979年的邮票,主要是为了纪念和肯定“双百”方针。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A . 学术和艺术领域的成就斐然 B . 社会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 C . 科技文化体制开始进行改革 D . “三个面向”取得突出成就
下图为中国电影局档案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市上映影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A . 欧美电影在中国已丧失了市场  B . 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影视艺术发展    C . 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 国产电影制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同旧社会比较起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生事物的成长条件,和过去根本不同了,好得多了。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
A .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B . 有利于“双百方针”政策的实行 C .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D . 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据表可知(   )

香港“精武”系列电影中虚构的民族英雄“陈真”形象

《精武门》

(1972年)

穿传统短布衫,狂野不羁;为师父报仇,击碎“东亚病夫”牌匾。

《精武英雄》

(1994年)

穿中山装,留学日本;为师父报仇,交日本友人,同日本女孩恋爱。

《精武风云·陈真》

(2010年)

穿西装、抽雪茄、钢琴弹奏《国际歌》;曾参加“一战”,回国后加入地下组织同日本军方斗争。

A . 影视作品提升了民众的历史素养 B . “陈真”形象的艺术品位愈来愈高 C . 时代变迁影响民众文化消费心理 D . 影视作品愈益重视还原历史真实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       )
A . 团结——批评——团结 B . 大鸣大放 C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 .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民初,中国电影萌芽。在照做和模仿西方电影的同时,中国早期著名电影人郑正秋开始把中国传统的“载道”“教化”思想观念带入电影理论。中国电影应如何定位并确定发展方向,是具有先进理念的电影人普遍思考的问题。在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的讲义中,周剑云和汪煦昌明确提出“影戏之使命”有以下几点“赞美一国悠久的历史;表扬-国优美的文化;代表一国伟大的民性;宣扬一国高尚的风....”在他们看来,当时的中国人之所以“惧外”“媚外”,是因为所看到的电影尽是表现外国生活的美好,而表现中国人的则尽是些野蛮、腐败、卑鄙、龌龊内容。他们从电影人自身的使命出发,将电影视为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利器,要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争得国际平等地位。

——摘编自李少白《中国电影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国家文化宣传部门引进外国影片857部,其中苏联电影

独占49%。20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建构具体表述为电影的“民族形式探索”,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维注入镜头语言和形式结构之中,因而产生了《林则徐》《林家铺子》《枯木逢春》《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此后,林年同总结出中国电影独特的“单镜头一蒙太奇美学”理论,这无疑打破了 世界电影长期存在的“长镜头”和“蒙太奇”理论界限,对世界电影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尹红《新中国电影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电影理论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业的发展不同于近代电影之处并分析其意义。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下列关于“双百方针”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成为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②旨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③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④催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