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196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各界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下列活动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 . 电影界放映《北国江南》、《早春二月》、《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优秀电影表示纪念。 B . 音乐界邀请英国、美国摇滚乐队来华表演以示纪念 C . 戏剧界举办现代京剧《红灯记》等样板戏演出周,开展纪念 D . 科学界举办专题讲座,介绍西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知识作为纪念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 ②④①③ B . ②③④① C . ④③②① D . ④①②③
“ X X教授,1949年1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8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 . “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 .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 .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 .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

A . 科教兴国 B . 信息高速公路 C . “教育大革命” D . “三个面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 ②④①③ B . ②③④① C . ④③②① D . ④①②③
据《中国教育报》载:“六五”(1981---1985)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
A . 复关谈判推动中国人积极学习外语 B . 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 C . 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 . 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2000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家启动了“西部一省一校”项目,利用国债资金支持西部地区每省重点建设一所大学。这一项目的实施(  )
A . 加大了西部基础教育的扶植力度 B . 有助于区域间教育的整体发展 C . 加剧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负担 D . 提高了西部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 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 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 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 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 1896 年刑部侍郎 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 1901 年 8 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现。1920年在该学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通令,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

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49一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最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年份

合计

综合大学

工业大学

农业院校

林业院校

医药院校

师范院校

语文院校

财经院校

政法院校

体育院校

艺术院校

其他院校

1949

205

49

28

18

-

22

12

11

11

7

2

18

27

1950

193

50

27

17

-

16

12

6

12

3

2

18

20

1951

206

47

36

15

-

27

30

8

19

1

1

18

4

1952

201

22

43

25

3

31

33

8

12

3

2

15

4

1953

181

14

38

26

3

29

33

8

6

4

4

15

1

1954

188

14

40

26

3

28

39

8

5

4

6

14

1

1955

194

14

42

26

3

28

42

8

5

5

6

14

1

1956

227

15

48

28

3

37

55

8

5

5

6

16

1

1957

229

17

44

28

3

37

58

8

5

5

6

17

1

教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1. (1) 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实施教育变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材料反映的教育方针是(    )
A . 教育的大众化和为人民服务 B . 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 .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 D .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 . 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 . 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 . 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 . 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发布教育改革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是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旧的学制己不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这时学制改革就势在必行了……这个新学制有以下特点:

①学校教育面向工农,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有优先受教育的机会。

②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为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建设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

③重视在职干部的再教育,有利于广大在职干部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
1979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当前主要的任务还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但也要适当注意日、法、德、俄等其他通用语种的教育”。这一方针主要是为了(   )
A . 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B . 适应现代化建设新形势 C . 完成教育战线拨乱反正 D . 应对多极化的国际环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各项建设事业掀开了崭新一页。《共同纲领》发出号召:“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3—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包括儿童和成人的初等教育,儿童初等教育7岁入学,年限5年,施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业余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各种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新学制明确规定工农速成教育和各级各类业余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时,还规定设立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设立聋、哑、盲等特种学校;各种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所必需的技术学校被列入了正规的教育系统,并建立了必要的制度;各种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都能够互相衔接,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了人民教育的一条康庄大道。……新学制从1952年起,在全国各地按照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行。

——摘编自李建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主要意义。
下表所列史实说明(    )
1949年以前 部分学者 主张“体育教国”“体育强国”
1952年6月 毛.泽东 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0世纪50年代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反对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错误做法,甚至不惜退会
A . 体育往往被赋子特殊意义 B . 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 C . 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 D . 体育的功能被充分挖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中国政府 (    )
A . 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 . 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 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 . 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出版社创作了大量连环画,涵盖了抗美援朝、工人生活、农民翻身、战斗事迹、英雄劳动、思想改造、破除迷信、科学知识、婚姻问题、儿童故事等方面。此举旨在(    )
A . 践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B . 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 C . 利用连环画通俗性教育民众 D . 推动扫盲教育的顺利开展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 .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掀起了一股俄语热。1951年设立俄语系科的高校共有34所,是新中国成立前近3倍。教育部在1953年7月停办大部分师范院校英语系的决定,

1954年4月规定高中外语课以俄语为主,俄语成了我国的第一外语。60年代,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开始走向正规。1964年成立了隶属于国务院的外语规划小组,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在外语教育中英语为主,英语教学逐步得到了恢复和重视。

1979年,教育部要求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要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孟臻《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演变与发展》

  1. (1)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对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1954年,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出版中小学、幼儿园等教材的规定,明确要求教材“必须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统一由国家出版社来编辑出版”。该要求旨在(   )
A . 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 . 构建与新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 . 奠定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 D .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