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以下对我国教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教育的重要内容 B . 20 世纪90年代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 . “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D . 1979年恢复统一高考的招生制度
对下图反映的问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B . 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C . 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 D . 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去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 .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

A . 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 . 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 . 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 D . 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 594人。分布于苏(8 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以上材料均摘自《百年接力留学潮》

  1. (1) 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 (2)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

1978年—1989年,停办十军之久的俄国史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全国高校研究所纷纷成立,人才培养逐渐好转.从中可以得出俄国史研究工作(    )

A .   直接受中苏外交关系的影响 B . 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冲击 C . 其恢复是新时期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 D . 起步晚,不利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

A .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 .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 .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 . 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    )
A . 彻底改造旧教育 B . 对教育拨乱反正 C . 提高了教育质量 D . 收回了教育主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
A . 服务社会主义 B . 照搬苏联经验 C . 强调意识形态 D . 脱离生产实际
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60年里创作了多种三毛形象。对如表理解正确的是(    )

1935年

1946年

1947年

1958年

1977年

1978年

1985年

流浪儿童三毛形象

《三毛从军记》系列漫画

《三毛流浪记》漫画

《三毛流浪记》电影

《三毛学雷锋》系列漫画

《三毛爱科学》系列漫画

《三毛学法》系列漫画

A . 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 . 新中国一直坚持“双百”方针 C . 国民党发动了全民族抗战 D . 漫画促进中国民主政治进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表现在(   )
A . 开展识字教育 B . 恢复高考制度 C . 通过《义务教育法》 D .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000﹣2009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 . 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 . 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 .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
1949 年至1964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育率从80%下降到52%,实现了上亿人口脱盲。这一成就(   )
A . 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 . 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育 C . 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 D . 提高了中国人口的素质
1949年之前,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私营出版商都以出版教科书为主要盈利来源;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为中小学教科书专业出版机构,私营出版商退出了教科书市场。这一改变(   )
A . 悖离了“百家争鸣”方针 B . 打击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 . 有利于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 . 意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下表所列史实说明(   )

A . 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 B . 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 C . 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 D . 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挖掘
下图是1949年与1957年我国不同类别高校数量变化图,该变化(   )

A . 优化了大学的区域布局 B .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C . 肃清了西方教育的影响 D . 标志着教育改革的完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5年内培养百万名小学教师目标,确定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的方式。1952年,教育部须发《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规定了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承担着相对应的培养目标,其他综合类高校则无法参与到教师培养过程中。1999年,《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到2010年左右,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分别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2013年,国家发布《关于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从乡村教师培养计划、定向培养方式以及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促进贫困偏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

——摘编自张舒丽、张睦楚《新中国教师培养政策演变历程及其特征》

  1. (1)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教师培养的主要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我国教师培养政策调整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严复汉为“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018年,习.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释。(要求:观点明痛,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的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朝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宋代书院呈现出了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四:下图分别为“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事业出现全新的面貌作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