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原始瓷器的出现是在

A . 新石器时代 B . 夏朝 C . 商朝 D . 西周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

A . 周王 B . 贵族 C . 平民 D . 奴隶

对比下列两图,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

A . 生产模式的变化 B . 社会组织的完善 C .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 经营方式的改变
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其根本原因是(    )

A .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 . 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 . 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D . 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产生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相互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商代遗址中出土牛骨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B

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

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限制

C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业成为宋朝朝廷赋税主要来源

D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输入中国

此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A . A    B . B    C . C    D . D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

A . 土地归国家所有 B .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 . 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 . 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A . 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 . 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 .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 . 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
A .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 .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 .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 . 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中国古代手工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下文物能够代表商周时期手工业水平的是(    )

A . 司(后)母戊鼎 B . 蜀郡铁锸 C . 景德镇青花瓷 D . 松江棉布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 .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 . 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活动 C . 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 . 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井田制、授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

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匀结,逃避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缴纳税收。

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舫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

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搏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申报》、《东方杂杂》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孤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西周统治者举行的“籍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子以亲耕为表率,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籍田礼”(   )
A . 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B . 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 C . 是统治集团重农意识的政治实践 D . 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对各诸侯国的重视
井田与私田最主要的区别是(    )
A . 所有权 B . 耕作方式 C . 使用权 D . 赋税形式
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
A . 农业工具 B . 作战武器 C . 生活用具 D . 灌溉工具
下图是西周时期的盛食器倗生簋及其铭文,铭文大意是:格伯用4匹好马与倗生交换土地30田,双方剖券为凭,并实地勘定田界,具结交换事宜。这反映了当时(   )

A . 用以交换的货币尚未出现 B . 土地制度受到一定冲击 C . 政府对商业管控较为松弛 D . 贵族兼并土地现象频繁
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

商代青铜器父癸鼎上的蚕纹

A . 冶铁业的进步 B . 甲骨文的成熟 C . 兴起了棉纺织业 D . 已经有了养蚕业
2011年3月28日,根据史学界对“司母戊鼎”内壁铭文(下图)的重新解读,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史学界解读的依据和方法可能是(    )

A . 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 B . 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 C . 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 D . 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
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 .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 . 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 . 《诗经·卫风》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 . 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从用于播种的耧车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这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是(   )
A . 自给自足 B . 世界领先 C . 精耕细作 D . 男耕女织
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 . 封建王权的强化 B . 土地数量的减少 C .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 上层建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