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知识点题库

下列是几位参观南孔家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 .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 B .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 C .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明证 D . 孔子的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而立”之年的主要活动是(   )

A . 学习“六艺” B . 创办私学 C . 周游列国 D . 删修《春秋》
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 .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B . 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 C . 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 D . 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
从研究孔子的视角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生平的记载属于(  )

A . 原始史料 B . 二手史料 C . 历史解释 D . 历史评价
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没被接纳。这主要是由于

A . 孔子在各诸侯国缺乏政治影响力 B . 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 C . 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 D . 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这里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 .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B . 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 C . 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D . 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 . 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 . 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 . 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亚里士多德也说:“男子生来上等,女子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这反映出(  )

①夫权社会里女子地位相对较低

②东西方妇女都属于社会底层

③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妇女都不属于公民

④古代中国妇女有族权与神权束缚,相对于希腊来说社会禁锢更多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下列最能体现孔子智慧的观念是(    )
A . 社会和谐 B . 依法治国 C . 制度创新 D . 改革开放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要是因为(  )

A . 春秋时期礼坏乐崩 B . 新兴地主力量壮大 C . 土地私有受到肯定 D . 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 . 有教无类 B . 启发式教学 C . 温故而知新 D . 当仁不让于师
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对此的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图1中图书的出版有利于孔子思想的传承 B . 该书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 C . 图2现象违背了当今“祭孔”活动的宗旨 D . 图2现象是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商业周刊》对200名中国“80后”和“90后”的调查发现,他们的行为是西方的,但价值观仍深植中国。45%的人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是家庭,17%是朋友,12%是工作。82%最乐于帮父母,希望改善父母生活……

材料三   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讨论、通过并签署的《走向全球伦理普世宣言》,提出了全球伦理的构想,并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其中最为基本的道德戒律。这一戒律,被世人称之为道德金律或黄金规则。它的另一语义是“己欲达,而达人。”

  1. (1) 概括材料一、二、三中分别体现了孔子的哪些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之间的关系?(4分)

  2. (2) 根据材料三,概括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

A .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 . 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 .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 . 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论语》

材料2: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材料3: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

——《亚里士多德全集》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概括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2.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人思想差异的原因。

  3. (3) 为了传播他们的思想,他们采取的共同方式是什么?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 (4) 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应该如何评价?

公元前6-前3世纪,中西方都出现了对后世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如孔子和苏格拉底,仔细阅读他们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二者的中心概念。二者的“中心概念”分别是指(    )

A . “仁”“感觉” B . “礼”“德性” C . “仁”“德性” D . “礼”“道德”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冲突、碰撞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以朱熹理学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进入了“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1917年1月1日)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相通的地方”,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指的是什么事件?伏尔泰、罗伯斯庇尔推崇儒家的意图是什么?与他们同时期的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哪些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4. (4) 对材料四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
下图漫画是《“孔子”照“镜子”》,四只镜子分别是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下列分析最符合漫画主旨的是(    )

A . 儒学压制人性,违背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B . 儒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符全球化潮流 C . 儒学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相容相通 D . 儒学主张“有序”,可用来促进世界的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之内,“文”有一部分属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则属于文化知识教育。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又有所不同。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贤人”贤人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孔子所谓的道指两个方面:一是忠,二是恕。德的内容更加广泛,孔子着重于个人修养,主要表现在孝、悌、忠信等品德上。“仁”就是“爱人”,孔子还重视“礼”强调等级名分,尊卑长幼之序,同时其教育内容中宗教成分较少,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苏格拉底的德育内容多是从“认识自己”这个角度出发的,其思想的基本命题有三:“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且内容上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当然,在他们道德教育的内容上也有相同的,如:孝、友爱兄弟、友誼等等。还有一点就是,孔子的道德教育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也有不同。即除政事、道德外,苏格拉底主张学一些有关天文、数学、几何的日用知识。他更强调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未来的政治领导人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摘编自王岚《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

  1. (1) 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较》等

材料二:《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

——摘编自彭文龙《(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论语》与《理想国》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