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纷争 知识点题库

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B . C . D .
北宫錡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这说明,当时(   )
A .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 . 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 C . 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 D . 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春秋中后期,晋、楚、秦等国相继开始推行县制。晋国县制尤为发达,卿大夫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春秋中后期,县制的推行(    )
A . 冲击了传统政治秩序 B . 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C .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 .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不少现当代史学著作称秦始皇为嬴政,而《史记》中却写作秦王赵政。秦国名臣商鞅有时也写作卫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 先秦时期,起名既可从父姓,也可从母姓 B . 先秦时期,贵族既有姓,也有氏,且氏有时不止一个 C . 先秦史料残缺,典籍多讹传,历史人物姓名存在争议 D . 战争年代为人身安全,历史名人多使用化名
史载: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因不肯对楚成王的军队“半渡而击之”导致惨败。然《公羊传》对此事的评价是:“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由此可见(   )
A . 宋军军事实力不如楚军 B . 周礼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 . 春秋时对礼制的敬畏 D . 宋军在乎师出有名以避免树敌
孔子说: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变)也。”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并相互辩驳、请难,但他们的共同宗旨皆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诸子百家源出一脉 B . 礼崩乐坏亟需革新 C . 百家争鸣同大于异 D . 儒家得到普遍认同
春秋时期,“卧薪尝胆”,终成霸业的是(     )
A . 齐桓公 B . 晋文公 C . 楚庄王 D . 越王勾践
春秋战国时期,上起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士人多言“天下”。《老子》一书中“天下”二字出现六十多次,《韩非子》中“天下”之辞达三百多处。这时期的“天下”观念(    )
A . 目的是维护分封与宗法制度 B . 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国家统 C . 促进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 D . 加剧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表).由此可以推论(   )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A .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表明当时(   )
A .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B . 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 C . 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D . 以血缘亲疏确定继承关系的制度消失殆尽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设市官,鲁谓“贾正”,楚谓“市令”,齐谓“市掾”,宋、郑、卫等国称为“褚师”。据此可知当时(   )
A . 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管理 C . 社会转型推动商业发展 D . 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
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纺织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
A . 农业生产具有战略意义 B . 商战决定各国争霸成效 C . 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 . 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史记》记载,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这一现象源于(   )
A . 宗法分封制崩溃 B . 长期战乱生产破坏 C . 贫富分化的加剧 D . 诸侯国封建化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      )
A . 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B . 诸侯争端有效解决 C . 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D .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早期官僚制度渐渐脱离了贵族政治的纠缠。下列制度中,代表着新型官僚制度发展趋势的有(   )

①分封制    ②世官制    ③郡县制    ④军功爵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采用“量人为出”的财政原则,并加强了对财税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如《礼记·王制》篇中曰:“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量人以为出。”这些举措(   )
A . 体现了征税标准的变化 B . 推动了商业都市的涌现 C . 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D .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春秋时期,晋国因“楚材晋用”而成霸业;战国时期,秦国自孝公以后形成了客卿制度。这些事例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 )
A . 人才流动趋于频繁 B . 血缘政治受到冲击 C . 各诸侯国重用士人 D . 职业官员有序流动
阅读材料,此表反映了(   )

国家    内容

六国

秦国

墓葬等级序列

多阶层、小间隔

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格落差巨大

城址等级序列

国都以下逐级递减

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货币

形态和铭文多样化

统一的“半两”钱

A .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了西周的分封制 B . 秦朝建立得益于商鞅变法的巨大成功 C . 战国时分封制瓦解程度具有不平衡性 D . 东方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均较为落后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把公社的土地由定期分配变为了公社农民的永久占有,税收制度也由"同养公田"的劳役地租变为了"履亩而税"的实物地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生产技术的进步 B . 租佃关系的出现     C . 小农经济的形成 D . 贵族秩序的瓦解
春秋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车”、“求金”、“告饥”。齐桓公率七国诸侯共同拥戴周太子姬郑,使之顺利继位,即周襄王。这反映出当时(   )
A . 等级制度名存实亡 B . 尊卑观念遭到破坏 C . 权力秩序受到冲击 D . 礼乐制度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