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知识点题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金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A . 鎏金术 B . 水排 C . 灌钢法 D . 铸钢法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他的田庄

A . 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 . 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 . 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 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墓葬壁画。据此可知当时(    )

A . 北方已经使用了曲辕犁 B . 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 C . 北方出现了耕耙耱技术 D . 已被迫废弃均田制度
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卑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
A . 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 . 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 .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 . 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下表是《中国古代战争比例变迁表》,以下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北方

87%

76%

61%

68%

50%

29%

26%

南方

13%

24%

39%

32%

50%

71%

74%

A . 中国古代的战争呈现出北多南少的格局 B . 中国古代北方经济比南方经济发达 C .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影响战争比例的变迁 D . 中国古代南方战争的次数比北方的次数多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周瑜,子公瑾,庐江舒地人。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他的叔叔丹杨太守周尚深知其侄乃人中龙凤,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兴平二年,周瑜的至交孙坚之子孙策途经历阳时,驰书周瑜,邀其共创天下,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孙策死后,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

——摘编自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

  1. (1) 根据材料,指出周瑜成为一代“人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瑜在巩固东吴政权中的作用。
上海地区在三国并立时期处于哪一政权的辖地?(   )
A . B . C . D . 北魏
下面是关于汉魏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统计表。据此表可知,3世纪上半期(   )

大族

小姓

平民

合计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汉(196-219年)

38

29.0

19

14.5

74

56.5

131

曹魏(220-239年)

60

38.7

38

24.5

57

36.8

155

曹魏(240-264年)

74

47.1

59

37.6

24

15.3

157

(资料来源于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A . 门阀士族势力受到抑制 B . 汉代选官制度得以延续 C . 豪强地主垄断人才选拔 D .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大多是(   )
A . 鲜卑贵族 B . 少数民族首领 C . 地方豪强地主 D . 一般平民
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
A . 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 B . 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 . 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D . 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
A . 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 .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 . 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 . 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6世纪被称为汉唐盛世之间动荡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过渡期。下列曾出现于东晋的历史现象是(   )
A . 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B .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 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D . 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南北朝并存”“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客观原因是(   )
A . 统治者重视 B . 劳动力增加 C . 人民的辛勤劳动 D . 具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下面是中国古代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ABC相对应的是 (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魏国蜀国吴国 B . 蜀国吴国魏国 C . 吴国魏国蜀国 D . 魏国吴国蜀国
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
A . 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 B . 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 C .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 . 缓和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 .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 .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 . 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 . 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刘备建立的蜀国立足西南,在三国之中统治面积最小,但在史书或小说中刘备却多被奉为正统的国君。这是因为(   )
A . 刘备是汉朝皇族之后 B . 蜀地地理形势优越 C . 曹操篡汉称帝 D . 蜀国符合历史潮流
318年,晋元帝司马睿下令在徐、扬二州推广种麦,“所益甚大”;他还以人谷多少作为对州郡长吏考核评定等级的标准。这反映出当时南方地区(   )
A . 社会相对稳定 B .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 生产技术提高 D . 经济发展超越北方
北朝早期的佛像,造型雄健粗犷、浑厚质朴,且神态庄严,形成无比尊严和压抑的氛围。北朝中后期,佛像不仅体型变小,而且表情由肃穆威严变得慈眉善目、含蓄恬静。这一转变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佛教信仰开始本土化 B . 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C . 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D . 三教合一局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