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知识点题库

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农业发展滞后 B . 新的思想因素 C . 专制统治干涉 D . 商品经济推动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 女性地位低下 B . 婚姻讲究门第 C . 择婿方式独特 D . 大臣拉帮结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官位世袭和学术世传等种种关系,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在他们把持下,风气日薄,政令日败。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除死亡外,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大量流入豪家大姓,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在这两重恶劣环境的交迫下,曹操进行了改革。他禁止士族结党连群,用屠戮手段削弱大族势力;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建安元年开始,他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与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通过民屯制度,向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曹操的改革成为他克服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则是无可否认的。

——摘自蒙思明《曹操的社会改革》

  1. (1) 根据材料,归纳曹操改革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改革。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备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音liè,意,同等、相等)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
A . 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 . 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 . 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 . 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三国志·魏书·苏则传》),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 . 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C . 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 D . 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石勒(274—333年),羯族人,于319年建立后赵政权。在位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吸纳汉族士族成立“君子营”,规定“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出仕后赵;实行租税制,停止以前“收掠野谷”的掠夺方式,重视安抚流人,减轻编户齐民的田租户调,常常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于“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一百五十人”,供汉族地主子弟入学,成绩优异者,推荐至朝中或地方任职。石勒的这些举措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据邓乐群《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石勒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石勒改革的意义。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l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 . 抑制土地兼并 B . 促进人口增长 C . 增加财税收入 D . 稳定个体小农
如图是《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有人据此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 当时社会动荡,人们饮食不讲卫生 B . 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文化 C . 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成果 D . 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统治
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   )
A . 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 B . 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 C . 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 . 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 . 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 . 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 . 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 . 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

A . 西汉 B . 西晋 C . 唐朝 D . 北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 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 .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 .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宋书》(南朝)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 B . 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 C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 . 家庭手工业发展迅速
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 . 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B . 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 C . 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 D . 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
A . 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 . 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 . 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 . 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从地理方位来看,下面哪幅图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 B . C . D .
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出现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的专著。吴姓士族低于侨姓,所以另作《东南谱集抄》以记吴姓。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材料说明(   )
A . 贵族政治是古代家谱学研究发展的根源 B . 谱牒为统治阶级固化其政治特权服务 C . 战乱频发迫使家谱编纂成为了专门学问 D . 谱牒之学为朝廷征派赋役提供了便利
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   )
A . 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 B . 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 C . 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 D . 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地区 

 

 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水 

 

 以北郡数 

 
 

 秦岭淮水 

 

 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 .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 .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 . 西汉时期的疆域比西晋小 D .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被先后称作建业和建康,在此建都的王朝有(    )

①东吴     ②东晋     ③刘宋     ④东魏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