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 知识点题库

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探析古代经济的发展,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材料二: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图4《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运场景

图5丝绸之路上的驼队

图6清代嘉庆年间的北京东四牌楼

图7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中的四幅图可归纳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哪些重要信息?商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崛起,不断追求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任何民族的美好期望,是每个国家长期奋斗的宏远目标,是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最终战略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囿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材料二:美国推行霸权的力量源泉是美国民族的特质和美国传统的历史。美国的战略文化,缺乏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也没有相应的严肃感,但有着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战争等手段把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经历,从而使之充满自信和自负,同时也富于进攻性和强制性。……在美国有一句格言: “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美国。”美国人的世界观继承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統,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二元对立倾向,看待事务上“非黑即白”。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在美国极度盛行。……同时,由于美国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和“天赐使命感”,其片面的认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之间是不可能产生战争的,民主国家只会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简单的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民主和非民主两类,并且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能力将非民主国家改造成为民主国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推翻其政权。……美国人深受杜威学说影响,大多带有实力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但从当代美国军事战略本质来看,其战略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实力主义。美国在其战略文化影响下的战略推进过程,也是其在实力主义影响下推动其霸权的过程。

——摘编自李啸《浅析中美战略文化之差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战略文化选择的差异。据此得出当今中国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    )
A .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 . 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 C . 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D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
学者向达说:“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这反映出当时(    )

①唐承隋制,发展创新

②仿照士族,崇尚奢靡

③民族交融,中外交流

④开明开放,兼收并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 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 B . 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 C . 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 D . 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义净(635-713年),七岁入土窟寺修习佛教内典。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式出家为僧,先后来到佛教中心洛阳、长安,修习佛经。此时,佛教各派纷争,观点歧异,典籍记载与解释亦互不统一。高宗成亨二年(671年),义净从广州出发搭乘商船远赴印度取经求法。在印度十几年间,义净向当地名僧学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因明、俱舍论等学,并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大约在垂拱元年(685年),义净乘船离开印度东归。归国途中,义净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书中记述了许多有关印度和南海各地的资料。武周证圣元年(695年),义净回国,并带回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佛经、金刚座真容一铺和舍利三百粒。武则天对义净的归来十分重视,亲自率众人到洛阳上东门外迎接,诏命义净住在洛阳佛授寺。此后,义净先后在洛阳、长安的寺院翻译佛经。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义净圆寂,享年七十九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义净取经求法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义净的贡献。
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昭君出塞 C . 文成公主进藏 D . 玄奘西游
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史实可以表明唐朝时(    )
A . 民族间矛盾已经消除 B . 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C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 统治阶级内部团结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一。”这一思想的是 (    )
A . 虚心纳谏 B . 善于用人 C . 唐蕃联姻 D . 完善科举
以下史实中反映了唐朝民族交往的是(   )
A . 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 B . 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 C . 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带去先进文化 D . 中央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唐朝政府改变了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   )
A . 唐朝国力十分强大 B . 唐朝支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C .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 唐政府的目的在于保卫边疆
唐高宗即位后,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贾干布道使奉书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并献金银珠宝请置唐太宗灵座之前。唐高宗嘉许,为他刻了石像列于太宗陵旁。这说明当时 (    )
A . 唐朝政府强化对西藏管理 B . 吐蕃已经是唐帝国的藩属 C . 唐蕃的政治关系得到加强 D . 唐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    )
A .   促使在吐蕃设置安西都护府 B . 推动了汉藏友好关系和交流 C . 使唐蕃之间停止了一切纷争 D . 促使吐蕃出兵平定安史之乱
表2为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此表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表2

A . 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 . 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 . 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 . 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羁縻制度既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又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依据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我国中原王朝统治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政策。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但是,大规模地普遍设立羁縻府州则是在贞观四年(630)平定东突厥以后,到开元年间设置黑水都督府于黑水鞣竭部为止,百余年间,唐王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八百五十六个羁縻府州。

——摘编自林超民《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

材料二:民国时期的政府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事务日益重视,设置了对应的事务机构,并且在中央设立了专门机构来进行管辖。例如,北洋军阀政府于1912年在内务部设立了蒙藏事务处,专门管辖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朱敏《试论我国近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辖少数民族地区机构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有学者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该学者认为唐代中华文明繁荣的原因是(   )
A . 国家统一与开拓疆土 B . 政治清明与文化包容 C . 民族交融与文化融合 D . 国势强盛与经济富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即高昌)。唐朝改制西州以后,在这里普遍推行了均田制,随着土地关系的变化,租佃制更加发达,租佃契约更加盛行。高昌的政治制度及文化也深受中原皇朝的影响。麹氏高昌“其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学校设置亦仿中原,“有毛诗、论语、孝经、历代子史,集学官弟子,以相教授“法“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大同”;“所置官亦采中国之号焉”,其郡县行政制度包括乡里组织和内地也相一致。说明高昌已经建立了和其经济基础相符合的封建上层建筑。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759年,清政府平定了新疆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建立了新的边防体系——卡伦制度,作为戍边守疆的首道屏障。1762年,乾隆决定“伊犁为新疆都会,现在驻兵屯田,自应设立将军,总管军务”,管辖新疆各部,在天山南北的边境要隘等处设立众多卡伦,加强军事驻防力量。1877年清政府在粉碎了俄、英支持的中亚港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的阴谋后,在帕米尔地区设置了数十座卡伦,加强了对帕米尔地区的巡守驻防。1908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扎拉丰阿奏: “近日俄人经营边地,不遗余力,拟请于城西巴克图一带添设卡伦一座,派兵常川驻守” “达尔达木图金厂,倒禁民人私采……于通山路径安设卡伦,拨派弁兵防守稽察,申严禁令”

——摘编自于全胜《清代新疆卡伦若干问题述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改制西州以后高昌的变化,并说明改制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建立卡伦制度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经略边疆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时期,骆驼载货,特别是驮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选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这一时期骆驼载货的造型更为流行,驮载货物的种类也更多,并且胡人牵骆驼的搭配造型在骆驼陶俑创作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唐文物中骆驼形象的变化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   )
A . 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 B .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 C . 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 D . 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
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少有明君,当时被称为“天可汗”。主要因为(    ) 
A . 消灭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B .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C .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D . 打击突厥,实行开明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