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 知识点题库

【加试题】唐太宗时期,在某一地区实行“授以生业,教之礼仪……选其酋长”,“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的政策。这一地区主要在(  )
A . 吐蕃地区 B . 东突厥地区 C . 西突厥地区 D . 西南夷地区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高昌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业 B . 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C .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 . 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陕西岐山有一周天子宗庙建筑遗址。整个建筑布局由南而北为影壁、门道、前堂,“过廊居中,后边为后室,南北构成一一中轴线:东西两侧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由前至后又形成前院、中院和东西小院,中院和两小院四周有回廊,布局并然有序。下列建筑文化遗产中,也具有这一布局特色的是(   )

①秦始皇陵中的陵园建筑             ②北京紫禁城的故宫建筑

③平遥古城的古民居建筑             ④西藏大昭寺的主体建筑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    )
A . 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 B . 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 . 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 D . 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 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

——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纪、吐蕃、靺鞨族均迅速发展,唐先后平定各族,加强统治。……唐太宗曾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构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 请列举材料一中“唐初诸帝时代”两个盛世。
  2. (2) 材料一中“中国……威力远被”请写出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影响日本的两个历史事件。
  3. (3) 材料二,请列举两个唐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并分析唐太宗民族 政策的意义。
“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
A . 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B . 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 C .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D . 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
历史上形成的亚洲儒家文化圈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又称“儒家文化圈”。考察某一文化圈的形成,固然要从一定的社会着眼,也要从文化的载体-具体的人出发。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为了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进行朝贡贸易。“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先秦时期的一部文献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个都城设计原则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并远播海外,为周边的亚洲国家所接受。所以在广大的汉文化圈内,出现许多中国式的城。

朝鲜历史上曾经为中国的藩属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李氏朝鲜的景福宫得名自《诗经》“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其正殿勤政殿是举行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地方,地基明显高于其它宫殿。

--据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等整理

材料三: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与西方文明的输入,儒家文化圈既有格局发生裂变。在中西文明的大碰撞中,“中弱西强”的现实动摇了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中国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

--摘自曾光光《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

几万万被压迫的、沉睡在中世纪停滞状态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要求新的生活,要求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

--摘自《亚洲的觉醒》(1913年)

  1. (1)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从“人”的角度,分析儒家文化圈在唐朝逐渐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与所学,写出这部“文献”的名称,说明景福宫如何体现儒家思想。
  3. (3) 近代以来,包含儒家文化圈国家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向西转”时也逐渐“觉醒”。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①从思想解放潮流的角度,简述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②指出《亚洲的觉醒》的作者并解释“亚洲觉醒”的内涵。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下列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菜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②唐蕃和亲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唐代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有856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同时,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由中央任命长史、司马等官员,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唐代的这些举措(    )
A .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 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 . 消除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D . 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这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他在位期间(   )
A . 收服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 B . 开创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C . 在长安召见取经返唐的玄奘 D . 派文成公主入藏,修建红山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期,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图8为《唐代绘画中的外国贡使团》,图9的《职贡图》相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信息,对两幅绘画作品加以阐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年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唐代吸收前代的经验,在归顺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都护府与羁縻州,以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并得以世袭。吐蕃也摹仿唐朝制度,设置各级官员,委任官吏,还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唐穆宗时与吐蕃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材料二:清廷在对边疆地区管理时,凡军国大权,以及制定法律、机构配置、军队部署、民族上层分子的封赏爵禄,都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的认可。至于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等地方性管理事务,都由各所在民族头领或官员自行处理或支配。清政府根据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历史传统和信仰习惯的差别,采取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东北诸民族与满族关系密切,清政府多采取八旗制形式;蒙古族则用盟旗制,维吾尔族仍沿袭伯克制,西藏则以噶厦治政,西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等。不仅如此,清朝统治者还对各民族的头领人物都竭力加以优待,同时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加以防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稳定边疆的方式,概括清朝边疆施政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唐前期的宫廷乐,既有融合吴楚之音、周齐旧乐,斟酌南北而形成的《大唐雅乐》,又有“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的《秦王破阵乐》。这反映出(   )
A . 音乐风格趋于统一 B . 内宫奢靡歌舞升平 C . 文武并举宜威天下 D . 地域文化交汇融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时期,郡县制确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汉代,承秦之制,实行郡国并行制。至唐后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形成了道一州、府一县三级制。道的增加,是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主要变化。道在安史之乱后成为州以上的行政区划,长官由朝廷任命。唐政府通过道这一中间管理层级,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间接管理,调整改善了地方管理幅度。地方行政在道管州的层面基本上是管得住、有效率的。唐代道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一种进步,是一种符合历史趋势的发展;虽然从实际效果方面看,存在着一些导致方镇分权的缺陷。

——摘编自郭锋《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

材料二: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制国家,却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随着社会日益工业化、城市化,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不断变化,原有地方政府分散和不统一的状况无法适应时代需求,19世纪末,英国开始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真正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概念。1888年,英国颁布《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为地方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1894年,英国政府再次颁布《地方政府法》,规定在全国建立城区议会、乡区议会等郡以下的第二层级地方政府。1900年,英国颁布《城镇议会法》,要求所有自治市均设立民选议会,由此而建立起三级地方政府体制。英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和自治性管理体系得以形成。

——摘编自孙宏伟《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和近代英国地方制度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地方制度形成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历史上的地方制度改革对今天中国地方制度建设的启示。
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 . 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B .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 . 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D . 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展现了吐蕃赞普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的场景。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 . 通过互派使者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 . 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 C . 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 . 以经济交流为主加强唐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唐太宗认识到边疆之患不在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政策和民心。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是(   )
A . 唐蕃和亲 B . 轻徭薄赋 C . 设置西域都护 D . 册封渤海郡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李世民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上述情况归纳唐太宗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及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民族政策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文化在思想、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经济残败、兵力疲敝、国力贫弱等现状也为匈奴南侵提供条件,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被冒顿40万精兵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七日,几乎全军覆没,多亏陈平之计,才得以脱险。武力征服失败才迫使西汉开始考虑用一种较温和的政策和策略对待匈奴,和亲制度由此产生。汉朝最早开始了和亲政策,汉代和亲的对象,只限于北边的匈奴与乌孙。汉初,总的来说,和亲规模小,次数少。汉朝处于被动地位。

《浅谈汉唐和亲制度与民族关系》——刘军杰

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李唐王朝统治的近300年中,从总的方面来讲,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军事强大。在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尽管有时出现过矛盾、冲突和对抗,但从全局来说,和睦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但是,它与周边各族的“和亲”比前后的任何一个王朝次数都多,规模都大。唐皇室进行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藩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唐代和亲的对象,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宁远国、契丹、奚、南诏等。总之,唐朝一直坚持以和亲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对异族政策。

《浅谈汉唐和亲制度与民族关系》——刘军杰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初和唐朝和亲制度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和亲政策的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