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 知识点

元朝的统一:
(1)蒙古统一:铁木真完成蒙古统大业,于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与统治

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然事实上,所谓官僚阶级,总是以自利为先,国事为后的。无以防之,势必至于泛滥不可收拾。所以防弊之法,论者虽不以为然,然事实上卒不能废,且只有日益严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标准,并分析唐代“自由竞选”的进步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朝对行省官员采取的“防弊之法”及其对政府运作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1. (1) 材料一中“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一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有何不同?
  3. (3) 你认为上述政治机构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今前、后藏地区),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国,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1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10或15、25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历史作用。
自古以来,地方政治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战国形势图

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造成左图政治局面的制度因素。依据右图,从区域分布和对象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平定六国后秦朝疆域扩大的两个主要区域,秦朝加强了对其的控制。
  3. (3) 据材料三两幅地图,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四: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 (2) 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与材料一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西汉地方行政区划有哪些变化?
  4. (4) 据材料四,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5. (5) 综合上述材料,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

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

“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

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④②③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②①③
元朝统一后,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岭北行省在全国占用特殊地位。元廷不断派遣内地各族人民,给予牛具种子进入牧区,打井开渠,在和林、称海、谦州、吉利吉思、五条河及杭海、金山之北等地大力兴办屯田。这些措施(   )
A . 旨在加速蒙古贵族的汉化进程 B . 有利于发展改善边地区经济 C . 使岭北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地 D . 说明元朝重视发展自耕农经济
有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之说。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②行省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重的性质

③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④行省的设置使元朝中央集权程度高于前朝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   )
A .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 .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 .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日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 . 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 B . 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 C . 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 . 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
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这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

A .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 .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 .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 . 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 . 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 D . 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表1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

年代

省数

道数、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表一

A .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B . 州郡等地方行政机构权力变化不大 C . 调整地方行政层级减轻中央负担 D . 调整地方行政层级加强对地方控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我国历史上,商周王朝实行“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不存在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的行政区划制度……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材料二:东汉中平五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

材料三:自元代开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进入省制时代,历经元明清,直至当今。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一级政区是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与都省为表里”。——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

  1.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州和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有何相同点。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不断演变的原因。
地方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说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分析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当时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商周和春秋在任用地方管理人员的依据和方式上各有何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元初在地方行政设置上推行了何种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制度有何意义?
某史著写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该史著是(   )
A . 《新唐书》 B . 《资治通鉴》 C . 《元史》 D . 《清史稿》
有历史学者说:“官有内外之分。内官即中央政府之官,是分事而治的。全国政务,都汇集于此……外官则分地而治。在其地界以内,原则上各事都要管的。除于地界以外,则各事一概不管。”以下官职兼有“内外官”之义的是(   )
A . 西汉刺史 B . 唐朝中书令 C . 北宋提点刑狱司 D . 元朝帝师
《元史·地理志》载:“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这论述的是(   )
A . 腹里 B . 宣政院 C . 土司 D . 羁縻府州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深刻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

材料二: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1791年,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三: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据罗志田等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的特点。
  2. (2) 亚里士多德认为:以一人之统治为君主政体,少数人之统治为贵族政体,多数人之统治为民主政体。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