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 知识点题库

“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它”应该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行省制 D . 内阁制
古往今来,历届中央政府都重视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有继承也有创新,效果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章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賜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署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盐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候王表·序》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材料五: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 (1) 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李斯主张的理由是什么?
  2. (2) 材料二作者认为汉初实行了什么制度和影响各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地方机构有哪些?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4. (4) 材料四、五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扩大统治区域 B .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 . 加强专制皇权 D .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A . 唐长安 B . 宋开封 C . 元大都 D . 明北京
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①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②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③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⑤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⑤
山西地区在历史上隶属中书省辖区,被称作“腹里”的朝代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元朝
材料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思藏(今前、后藏地区),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国,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l,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10或15、25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一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历史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边疆地区地域十分广袤。云南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历史中有突出的地位。下列关于历代对云南治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秦朝在此地置南海郡 B . 元朝在此地设云南行省 C . 明代大规模改土归流 D . 清初平南王一度镇守此地
《元史卷202》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官”的管辖权属于(   
A . 宣政院 B . 腹里 C . 理藩院 D . 驻藏大臣
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 . 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 .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 . 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4. (4)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以后,“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主要表明行省(   )
A . 属于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 B . 与郡县制在根本上没有差异 C . 实质上并不是地方官府范畴 D . 明显具有二元化的基本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众论不齐”的情况。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开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法既注意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更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及众议员,各州州议会议员,合众国政府及各州政府之一切行政及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美国内战结束后,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元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概括元廷针对行省所采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作用。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
A . 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 . 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 使得皇权空前强化
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边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代、清代所继承。这一措施是(   )
A . 督抚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行省制 D . 猛安谋克制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刘晓满《近百年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2)  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 (3)  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地方管理制度的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环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僻,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精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引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夺方镇支郡(引者注:节度使管理的行政单位),以州县直属朝廷。至太宗统一南北后,因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三百余州幅度太大,不得不在州县之上再设置一级地方政府。经过发展变化,这级政府的职能分散在诸监司-特运司、提刑司与提举常平司一之中····北宋诸监司中,以转运司最先设置,也最重要。

——引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元代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页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加故。全国共分为10个行省,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据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元史·百官志七》等整理

  1. (1) 阅读材料一,概括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代地方行政制度可以巩固中央集权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北宋州县的上级“地方政府”名称及其作用.说明“转运司最先设置,也最重要”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行省的特点。从地方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实作用两个角度,分析行省制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文化得天独厚,其民族性格最为平正中和,最为可久可大,此则称之为中华文化之“同化力”。此一种同化力:

第一,是先同化了此一地区内之各民族而成为一民族。

第二,是文化向外,把四裔异民族尽化为同一文化,如韩国、越南与日本。

第三,是异民族入侵而同化为中国民族,如汉后之五胡,如宋后之辽、金、蒙古、满洲。

第四,是异文化传入同化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如印度之佛教。……

                                                 ——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最少两例)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元人赵天麟曾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该制度(    )
A . 有利于地方权力扩大 B . 体现了群体治理的优势 C .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 .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元代的急递铺是专门传送官方文书的通信机构。阅读下图元代镇江路丹徒县急递铺概况,据此可认定的史实是(   )

府州县

递铺

概况

镇江府域

录事司总铺

北至西津铺十里,南至南门铺十里,西至施水铺十里。

丹徒县

西津铺

北渡江至瓜州十八里,南至府前总铺十里。

南门铺

北至府前总铺九里,南至张家山铺九里。

张家山铺

南至丹徒十里。

丹徒铺

南至谏壁十里。

施水铺

东至府前总铺九里,西至下鼻九里。

下鼻铺

西至乐亭九里。

乐亭铺

西至洪信九里。

A . 急递铺的道路网络较杂乱 B . 急递铺分布由政治中心向外扩散 C . 急递铺的运作重视保密性 D . 镇江路的丹徒县直属于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