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 知识点题库

下列中国古代主要行政区划的示意图,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③②①④
从左图到下图,我国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体现了(    )

A .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 .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 .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 . 宣政院 B . 中书省 C . 理藩院 D . 行中书省
元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这说明元代(    )
A . 注重权力监督 B . 实行三权分立 C .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 通过分权强化集权
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 扩大统治区域 B . 加强专制皇权 C . 发展地方经济 D . 防止地方割据
元朝行省制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对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影响至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谓省者古来宫禁之别名,宰相常议事其中,故后来宰相治事之地谓之省。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此何义也?当初只为伯颜丞相等带省中相衔出平江南,因借此名以镇压远地,止是权宜之制。今江南平定已十五余年,尚且因循不改,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踞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何必令外面权臣借大名分、窃大威权以恣横于东南哉。

——摘编自程矩夫《论行省》

材料二  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其长官又大抵是怯薛宿卫出身的蒙古人或色目人。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省辖内宣慰司、路府州县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世祖末成宗初,行台监察御史和廉访司,相继取得了对行省官吏的奏劾、按问、刷卷等权力,而且有所成效。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时至元朝中后期,行省已不敢擅自裁决大政,必须咨请朝廷都省批文而行事。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实行的背景和行省的性质。
  2. (2) 据材料一,概括行省制实行之初的弊端。据材料二,归纳元朝因此采取的措施。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②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③元朝设中书省分割相权

A .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①②③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部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 (3) 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 (4) 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下列机构或官职负责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有(    )

①秦朝的“道”

②宋朝的“三司使”

③元朝的“帝师”

④清朝的“军机章京”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等

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及其权力行使的特点。
  2. (2) 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3. (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 抑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B . 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 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 . 便于简化行政区划层级
元代行省作为中央权力的延伸,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这说明元代行省制度(    )
A . 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B . 恶化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 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元代划分行政区在兼顾“山川形便”指导思想下,更突出“犬牙交错”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元政府这样做是为了(    )
A . 鼓励统治区域文化交流 B .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C . 防止地方凭险割据出现 D . 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 .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 C .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D .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
A . 中书省、伊犁将军 B . 宣政院、中书省 C . 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 .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授爵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

隋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

二府三司制

集中军、政、财通判、转运使

科举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废丞相设内阁

八股取士

南书房军机处

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

朝代

制度

后果

郡县制

汉初

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

汉武帝

推恩令、刺史

节度使

藩镇割据

文官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财政

行省(宣政院、巡检司)

A .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 . 文人治国风骨不断凸显    C . 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D . 集权制度建设探索前行
洁白的哈达、浓香的青稞酒、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美丽的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的标志是(   )
A . 市舶司的设置 B . 中书省的确立 C . 宣政院的设立 D . 驻藏大臣的设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娃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四: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五:有天下者, 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有何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的措施及其目的。
  4. (4) 指出明太祖为解决材料四所言问题而采取的举措?
  5. (5) 根据材料五,说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之处。
  6. (6)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