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经济重心南移 知识点题库

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 . 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 B . 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 .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 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根据下图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12世纪前政治核心区位于黄河流域

②统一时期定都总时最长的是在洛阳

③南宋后都城迁移呈现南北位移趋势

④生态环境与经济重心决定都城选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右图是清朝康熙皇帝命画师重新绘制的该作品,其中也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这些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 )

A .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不断进步 B . 水田耕作说明经济重心在南方 C . 清代出现二牛抬杠的耕作技术 D . 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 .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特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表4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百)

年代

1978

1985

1986

2007

初级产品

53.5

50.5

36.4

5.1

工业制成品

46.5

49.5

63.6

94.9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转化的原因,分析不同时代丝绸之路的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材料反映了(    )
A . 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 . 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 . 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 D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中国古代的经济史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是在(    )
A . 两宋之际 B . 东晋南朝 C . 中唐以后 D . 宋都南迁以后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 .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 .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C .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D .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北宋仁宗时,有人指出:“朝廷以朔方为根本之地,御备戎虏,取材用以馈军师者,惟(河北)沧(州)、(山东)棣(州)、(山东)滨(州)、(山东)齐(州)最厚。”如滨州仅马家庄镇,每年商税额即达5186贯,年商品交易额达25万贯。这反映出(   )
A . 少数民族袭扰冲击了北方经济 B . 商税严苛影响了北方经济发展 C . 全国经济重心尚未向南方转移 D . 北方经济在全国仍占重要地位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映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

图片_x0020_100003 图片_x0020_100004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 (1)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统计,唐代有水利工程253项,其中北方103项;宋代有水利工程1048项,其中北方78项。据此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    )
A . 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 . 农业与商业发展不平衡 C . 南方耕地开发更充分 D . 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二十四史记载着籍贯可考的名臣共1037位,下表是根据二十四史整理的部分省份不同朝代的名臣数量。

河南

河北

陕西

山西

山东

甘肃

江苏

四川

湖北

湖南

安徽

江西

浙江

广东

福建

秦朝

1

1

汉代

68

11

28

6

31

3

15

5

5

2

17

2

两晋

13

2

1

5

10

1

南北朝

17

17

2

7

22

3

12

2

9

隋朝

2

11

2

1

2

1

唐朝

63

49

67

44

21

27

20

10

1

4

1

5

2

两宋

20

8

2

4

8

8

7

2

1

8

15

19

2

14

7

9

2

4

8

15

6+

7

2

6

10

19

1

12

6

8

5

6

10

18

2

3

4

5

14

13

5

3

合计

197

105

118

78

111

35

90

20

27

10

42

40

67

10

29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分析需要史论结合)

宋代《吴郡志》里的“天上天堂,地上苏杭”让苏州闻名天下。以下关于苏州的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苏经缫丝厂的创办    ②苏州属“江南道”

③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A . ①④②③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①④② D . ④②①③
图2、图3,图4分别是唐代、北宋、南宋进士籍贯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1) 指出图2进士籍贯分布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因素。
  2. (2) 比较图2和图3、图4,说明宋代进士籍贯分布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
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③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宋 代以后一段时间的书法仿佛丧失了活力,书法的风格“中规中矩”,不再如宋代书风那般充满趣味。而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这些变化(   )
A . 深受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B . 体现古代士大夫多元的艺术追求 C .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D . 使古代的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
某研究者根据下表数据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论断。

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比较项

中原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其他地区

唐朝

73%

11%

6%

10%

北宋

63%

17%

10%

10%

南宋

6%

26%

65%

3%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据此可知,该研究者(    )

A . 用不充分论据得出普遍性结论 B . 史料选取违背了典型性原则 C . 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D . 立足可信史料再现历史过程
【江南的经济变迁】

材料一:北宋境内三分之二的耕地都在南方。南方水稻亩产大多高于北方麦豆一倍以上,加之南方普遍实行的是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因而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北方。就手工业生产而言,由于南方许多地区都种植茶树、桑麻、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以此为原料的制茶、纺织、榨糖等行业在南方地区自然更加发达。由于海外贸易的拉动作用,东南地区的制瓷、日用器皿制造业等因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而更加具有活力。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财赋构成了宋朝财政收入的基础。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势》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大提高,导致稻米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不敷需要。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浙地区,因桑、棉的种植致使粮食紧缺,需要从湖广、江西等地运入,于是出现一些粮食业市镇。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江浙地区是棉纺织业的中心,棉花种植很多,但仍供不应求。北方的河南、山东是新发展起来的植棉区,产量亦很可观,但棉纺业并不发达。当时南北方出现棉花和布匹的对流。

——摘编自王天有等《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宋代到明代江南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内容应是(    )

A . 安史之乱的危害 B . 文学体裁的演变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赋税制度的沿革
下表为宋代不同时期江南与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情况(单位:户、人)。据此推知,当时(    )

时间

江南地区

全国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980年

349 283

890 672

6 418 500

16 367 175

5.4

1078年

1 120 331

2 856 844

16 603 954

42 340 082

6.7

1102年

1 265 762

3 227 693

18 113 945

46 190 560

6.9

A . 个体农耕规模扩大 B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 江南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