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

一、农业
(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2)农作物: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
二、手工业
(1)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
(2)金属冶炼原料:明朝流行用焦炭冶炼;
(3)棉纺织业: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棉纺织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4)制瓷业:明:斗彩和五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 。
三、商业
(1)形成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
(2)货币:白银广泛流通 ;
(3)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 ;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增强 ;
(5)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A . 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 . 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 . 反映了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 . 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行业中出现,这手工业是

A . 民营手工业 B . 官营手工业 C . 家庭手工业 D . 外资手工业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明代政治家丘浚说:“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清代乾隆帝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上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肤甚优之”。这说明(    )

A . 人口压力增大,社会局势开始动荡 B . 清朝人口大增,社会经济逐渐衰退 C . 国人普遍重视人口问题 D . 人口问题影响政治统治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二: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2. (2) 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科技等角度对比)。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有学者著文指出,16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    )

A . 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 . 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 . 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 .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明代《天下水陆行程》记载了以北京、南京为中心的114条全田水陆路程,其中苏、杭等地的记裁最为繁密,还载有各地山川、市场、物产、旅社、船只、风俗、盗贼等内容。据此推断,作者编写此书旨在(    )

A . 为官府汇总民情奏报 B . 为藩国安排朝贡路线 C . 为游士介绍旅游资源 D . 为商贾提供行程指南
读下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 汉武帝时①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B . ②是隋朝大运河中心,也是政治中心 C . 元朝时③瓷窑众多,成为著名的瓷都 D . 清政府在④处特许商行专营对外贸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2:……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3: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匹妇蚕之”手工业形态,并分析其特点。
  2. (2) 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服官”“东西织室”的性质分析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3. (3) 据材料3,指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从材料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最有力的证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
《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谁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
A . 商品经济繁荣 B . 抑商政策废弃 C . 坊市制度形成 D . 自然经济瓦解
明朝中后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清朝前期又出现了“计工受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苏州(   )
A . 官营手工业发达 B . 商品经济日益兴盛 C . 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D .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休闲旅游之风盛行 B .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C . 社会服务体系完善 D . 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 .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 .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 .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 .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
A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 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 .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明初建房、骑马、乘轿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
A . 贫富差距的逐步缩小 B . 等级限制受到冲击 C .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D . 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明洪武二十六年,在全国赋税收入中,粮食近2000万石,而钱钞仅46000锭,占赋税的比重不到1%。明中期后,银两成为主要的财政核算单位。到清康熙中期,实物赋税与货币赋税的比例已达1:2。这反映出明清时 (    )
A .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B . 货币发行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C . 财政收入支出已经基本实现货币化 D . 赋税征收与经济结构特征存在反差
明朝白银货币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明朝白银货币化(   )
A . 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B . 使明朝的社会迅速转型 C .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一

皖南古村落,地处安徽南部的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与山有着浓浓的情怀,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但皖南古村落同样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水有着不解之缘。……正是由于皖南古村落聚居环境的独特性,其水景观也呈现独有的特征。它既不同于江南水乡古镇般水气氤氲如泽国,也不同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八水”般浩浩然泾渭分明,更不同于西南高原的江河般漭漭奔腾。

——摘编自朱姝莹、陈永生《皖南古村落水景观特征分析》

材料二

徽州文书是指宋朝到民国徽州所属六县及与之相毗邻的淳安等县遗存的契约文书,呈现出以土地文书(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商业文书(商业合同、账簿等)、宗族文书(祭祀、族规、家法等)为大类的特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明时期)》整理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皖南古村落水系的特征,并分析其水系独特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指出徽州古文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明代从洪武至成化时期(1368—1487年),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向“富人”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这反映出当时(   )
A . 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弛 B . 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C . 社会价值标准发生了变化 D . 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明末,松江府华亭县有6市16镇,上海县有11市11镇,苏州府吴县有1市6镇,长洲县有5市4镇,昆山县4市6镇,常熟县9市5镇,嘉定县9市6镇,太仓县10市4镇。这些市镇大都傍水而立,周围为棉花、蚕桑、粮食产地,市镇之间间距小,密度较大。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    )
A .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 B . 受到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C .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D . 源于水运交通业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