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海禁政策 知识点题库

“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 . 根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 .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国际关系,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政治秩序。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朝贡制度明显会随着国力的衰落而衰落。顺治、康熙、乾隆朝的“恩威并施”、“怀德为上”的方针到嘉道时期演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衅”和“不失国体”,经济上的炫耀所剩无几。此时朝贡关系已经不再是经济关系,而转化为政治举措,是一种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外关系。这其间的变化,一方面与中国国力趋于衰落相关,一方面也与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活动密切相连。清廷将西洋国家从朝贡范围内逐渐剔除,转而对这些国家采取严加防范的政策……经历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条约冲击,朝贡体系逐渐瓦解,至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宣布放弃对朝鲜的保护,这一体系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在殖民体系下,主权是欧洲列强的特权,也是其对其他地区“落后民族”进行野蛮殖民掠夺、占领和侵略的借口和依据。居于金字塔之上的是拥有巨大暴力能力和殖民能力的欧洲列强,居于金字塔中间的则是较弱一等的欧洲国家以及拥有主权或半主权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居于金字塔底层的则是完全丧失主权的亚非拉被征服、掠夺和占领的“落后民族”和“野蛮地区”。这一体系是少部分国家享有主权、大部分国家主权被剥夺的等级体系,也是大国通过武力掠夺、殖民而实现崛起的暴力体系。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体系和殖民体系的主要特征。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体系形成的原因。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 .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 .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 .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 .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谬力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岳麓版必修二》

材料三: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三体现了哪些经济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一反映的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材料二: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材料三: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

年代

内销

外销

1840年以前

86%

14%

1894年

48%

52%

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1. (1) 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2. (2) 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
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入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共同影响是(    )
A . 妨碍海外市场开拓 B .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 .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 . 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 “海禁”政策的实施 B . 社会矛盾尖锐 C . 倭寇为患 D . 土地兼并严重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禁止海外远征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匮乏 B . 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制度结构上的原因 C . 经济形态的差异是导致对外推动力的根本差别 D . 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明朝正统九年二月,广东潮州府民滨海者,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货爪哇国。正统十年三月,福建缘海民有伪称行人正使官,潜通爪哇国者。由此可见明代()
A . 开放对爪哇国贸易 B . 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 C . 海禁政策走向瓦解 D . 对外走私已成普遍现象
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
A . 海禁政策的保护 B . 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 . 经济发展水平高 D . 小农经济的抵制
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这说明(    )
A . 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B . 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 C . 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 D . 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礼》是现存最早系统阐述司关制度的文献。“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同时,西周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藩属体制的雏形。其后藩属体制历经两汉而确立,盛唐和明朝的弦化,至清朝而达到完备。为了管理不同地区间的交往,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在地区水陆关津要地、中原和边疆交往要道、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关隘之处,设立过多种类型的税关组织。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革命以来,中唐以降关津的政治军事色彩日趋淡薄,原先设险守固的禁防,演变成为中央垂直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凡天下水陆衢会舟车之所、福辏商旅之所,聚集设关,置尹掌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货贿,以佐国家经费”。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宗藩体制逐渐瓦解,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入条约体系之下。一方面沿海、沿边、沿江地区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国内常关因从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国内市场统一等需要而日遭诟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外声明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对内统一财政,实行裁厘。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1931年,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化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关体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郑和下西洋与麦哲伦航海是东西方航海活动的代表,但两者在对世界的影响上差别巨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
A .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 .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 .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綴结构发生新变化。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添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几乎遍布金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 (2) 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物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 (3) 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这一时期,从广州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迅速增加到7条,抵达世界7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州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直到1842年,除个别地区和特殊情况外,基本上是广州“一口通商”,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全国进出口货物一下子汇集到广州,在广州旧城西城外的十三行商馆区建起了一幢幢给外国商人存货和居住的夷馆,华丽的西式建筑上面悬挂着各国的国旗,货船到港的时候,这一带外国人熙熙攘攘,各穿着不同服装,操着不同语言,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此时,从美洲、日本等地区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10000吨之间,占到了世界白银总数的近半数。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

材料二: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较唐宋时期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患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   的海外贸易活动,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   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 . 破坏了沿海地区经济秩序 B . 禁绝了民间对外贸易 C . 海禁政策是维护稳定的需要 D . 战争是解决倭患的根本手段
下面是《郑和航海图》的局部,上面标明的"忽鲁谟斯"苦碌麻刺"位置在今天的红海和中亚地区。这可以用来证明(   ) 

 

A . 郑和航海的所及范围 B . 郑和远航的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C . 郑和船队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 D . 民国时南海诸岛成为中国领土
《续通考·市考》对明朝的对外贸易有这样的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贸易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这说明(   )
A . 明朝的对外贸易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B .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C .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均追求政治目的 D . 贡舶贸易是明王朝特有的经济现象    
明清时期“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到的相似作用有(   )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缓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