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海禁政策 知识点题库

明朝时期浙江巡抚围攻宁波双屿岛,驱逐葡萄牙殖民者,逃脱中外走私船1290艘。士大夫们逐渐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B . 海禁期间加剧了寇患盛行 C . 葡萄牙侵占了宁波地区 D . 士大夫认识到顺势的必要性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推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 . 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必须要求 C . 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 . 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有学者说,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 .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加快发展陆路交通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 .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 . 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D .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白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力“移民市”。后来清廷为安抚民心,改“移”为“宜”,并刻“宜民市”石匾(如下图)。宜民市的设置源于(    )

A . 南方工商业市镇全面繁荣 B . 康熙帝重视缓和满汉矛盾 C . 海禁政策使大量渔民内迁 D . 广州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 B . 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C . 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 . “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
“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 . 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 .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 .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抑商的必要性 B . 海禁政策的恶果 C . 小农经济的脆弱 D . 明朝社会矛盾激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贡制度从内部而言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其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从外部而言则是中原王朝对本国以外其他藩属国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朝贡制度是索主国中国与东亚各藩属国之间政治秩序维护的主要手段,在古代东亚地区具有重要地位,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出:“纳贡是古代中国人唯一承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形式。中国周边属都要对中国进行朝贡包括纳税、进贡方物等等。对此类朝贡中国各封建王朝也给予了相当丰厚的回赐。朝贡制度始于西周,至明朝达到鼎盛。朝贡国向明朝称臣采用明朝年号年历等;明朝政府则对其国王予以册封、赏赐。有些朝贡国在王位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逆现象以及不守华夏礼节等问题,明朝政府多以发布谕令并遣使责问,同时对“却贡”等行为进行动诚和惩罚,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其内政。

——据陶继波《明清时期东亚朝贡制度变迁略论》等整理

材料二:公元前241年,第一个罗马行省西西里行省建立。罗马对“第一块海外领土”(印西西里行省)的管理,俨然是一副大国统治者的模样它拒结给予西西里行省“平等盟员”的身份与权利,而是公然室称西西里行省是“罗马国家的领土”,从而开启了赤裸裸吞并被征服地区的领土并削被征服民族的霸国强权政治的先河。公元前227年,罗马国家的首批行省总督上任,标志着罗马行省管理体制正式建立,到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世纪时,地中海世界的施大多数地区都建立了罗马行省。后来随着罗马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行省居民取得了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公民权,直到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居民都取得了公民权这样所有罗马行省的居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种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则是罗马法在市民法和万民法统一以后,逐渐成为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

——摘编自朱景文《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制度——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形成的制度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特征,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做简要评价。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罗马的行省制度和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模式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两种模式长期存在的原因。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结论
A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高度集中封建经济的衰退
B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机构相互制约唐朝的政治具有民主的色彩
C明朝时废除了宰相制度明朝君主专制弱化
D清朝时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海外贸易市场狭小
A . A B . B C . C D . D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清朝推行(   )
A . 禁止走私贩运的政策 B . 抑商、“海禁”的政策 C . “重农抑商”的政策 D . 保护森林、渔业资源的政策
福建的抗倭名将谭纶(1520-1577年)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的主张是(   )
A . 清除倭寇残余势力 B . 开放海禁政策 C . 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 . 采取富民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至清中叶,朝廷极力控制民间贸易的规模和实力,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鼓励和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限制,对于东亚海域的庞大市场,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不是广开利源大力发展贸易,而是不计经济税收之得失,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势力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民间海上力量也就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相竞争。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海军近代化改造和近代海军的建设正式提上议程。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在天津设立海军营务处。到1884年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然而,在海军建设上,李鸿章等人深信“造船不如买船”,滞缓了本国造船体系的发展,海军无力自行补充。从海军部署情况分析,近代海军部署基本距制造所在地较近,而作为列强侵略重点的区域几乎游离于海防体系之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重“守”轻“攻”,火炮大口径居多,速射炮较少,使得海军装备吨位重、航速慢、灵活性差,同时甲午海战中“避战保船”的战略防守思想最终损失了制海权,消极防御导致了北洋海军的覆灭。

——摘编自王佳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就必须进行范式创新。以往或通过军事、或通过经济等单一领域手段成为海洋强国的范式将难以被继续复制。中国必须同时兼顾海洋控制、海洋复制和海洋治理三大议题,中国的海洋经济活动早已遍布世界大洋各个角落,中国海上力量在应对海盗、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海上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胡波《国际海洋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至清中叶中国海洋政策的指导思想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近代海军建设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失败的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明代海外诸国的朝贡物品由进贯方物、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物、附进物组成。其中,附进物的数量最为巨大,在贡品中占大多数。明朝对之采取政府付费的办法,低价买人,高价卖出,加上抽分的利润,获利十分巨大。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 . 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了保障 B . 朝贡贸易定程度上助推了商品经济发展 C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空间扩大 D . 封建官府已经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朝、唐朝、明朝)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片_x0020_100006 图片_x0020_100007 图片_x0020_100008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境遇

材料一:考古学者曾在西安发现了一块刻于9世纪前期的墓碑。依据碑文记载,墓主是李素,伊朗(波斯)贵族,妻子来自突厥部落。李素在广州长大,其父曾任广州港副总督。他师从当地的景教(基督教分支)教徒学习天文。育有六子,在不同部门供职。

——摘编自《波斯湾航海家在中国港口的遗迹》

材料二: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仅留粤海关一口准许外国商船贸易。外商抵达后,必须入居城外特许的商馆区内,并通过“十三行”进行贸易。清朝还对外商做了许多严格限制:商船进出港必须遵守规定时间,通商季节结束,即行离港,不准在港口过冬;外商入居城外商馆区后,不得随意出外,更不准入城等。

——摘编自《大学中国史》

  1. (1) 材料一中的墓主生活在中国的哪一朝代?他的家族是通过什么路径来到中国的?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2. (2) 材料二中的“粤海关”位于哪一座城市?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外国人在中国的处境发生哪些转变?
  3. (3) 你认为导致外国人在中国处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
A . 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B . 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 .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 . 大众文化审美有古今差异
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海禁和闭关锁国 C . 工商皆本 D . 断绝中西贸易
《明太祖实录》记载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该政策的实施(   )
A . 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B .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 C . 禁止了官民对外贸易 D . 阻碍朝贡贸易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

——据《中国军事通史》等

材料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