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知识点题库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 (3)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
A . 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B . 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 . 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 .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  )

A . 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B . 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C . 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D . 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的侵华政策
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一一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一一一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分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 . 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 C . 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 D . 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
学者蒋廷黻写道:“那一次的日俄战争……幸而事实上日本只局部的打胜了,结果两国讲和的条约仍承认中国在东北的主权……”东北能够保全,主要原因是(    )

A . “以夷制夷”策略的成功 B . 英国、美国居中调停 C . 清末“新政”初见成效 D . 日本、俄国实力相当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 (4) 据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项

1840年前

英国不法商人企图摆脱中国法律约束,在华获取治外法权,但未能如愿。

1843年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人在五口地区与中国人发生纠纷时,英国人由英国领事馆根据英国法律处理,中国人由中国官员按中国法律处理。

1843年后

各国纷纷通过与清政府签订“最惠国”条款获得在华领事裁判权。

1904年

英国在上海设立了高等法院。此高等法院用来管理上海区域的民刑初审,其他各口岸的民刑案件仍归各地领事裁判,但如遇到重大案件,则须上海高等法院办理。

1919年

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撤销领事裁判权的要求,要求各国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但是没有得到与会各国的同意。

1921-1925年

中国与德国、奥地利先后订立新约,以条约的形式结束了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1928年

日本拥有的领事裁判权期满,但是日本明确表示反对废除旧约。

1942-1943年

美、英基于共同作战需要,表示愿意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中国分别与美、英交涉,订立取消两国领事裁判权的条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甲午战后,李鸿章一直致力于发展对俄外交,1896年中俄签订《中俄密约》。该条约规定:“日本如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向俄国兵船开放。”这一条约的实际影响是(   )
A . 形成了中俄两国共同防御日本的军事同盟 B . 加强了沙俄在远东地区的力量和地位 C . 达到了阻止日本在中国东北扩张的目的 D . 使日俄在分割中国东北的问题上达成妥协
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省会城市开放。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这一做法(    )
A . 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 B . 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 C . 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 D . 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美国传教士黎曼顾于1920年开办的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的课程日志。

注:“恩物”是一套学前教育材料,认为每种恩物都是上帝设计恩赐给儿童进行自主活动的材料。“律动”是音乐词汇,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

——摘编自包锋《教会幼稚园的兴办与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提取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围绕教会幼稚园的作用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如图是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

A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 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C . 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D . 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1899年,英国与清政府达成一项照会,不将长江流域让与他国。其后英国又与俄国在分铁路利权上达成协议:一、英国在扬子江一带承办铁路之事,俄不阻隔;二、俄在长江以北承办铁路一事,英不阻隔。这反映了(   )
A . 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B . 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C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列强在中国和平瓜分利益
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
A .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 . 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 .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 .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如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产品出口产值增加趋势及所占比重简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各种商品出口总值(千元)

其中农产品

所占比例%

1873

148449

3860

2.6

1893

181713

28423

15.6

1903

333961

89496

26.8

1910

593337

231957

39.1

A .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 B .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C . 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有所改变 D . 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完全瓦解
清政府从1865年到1894年,共举外债6次约4000万两白银;从1895年到1899年共举外债次约3700万两白银。淸政府外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 战争费用及战后列强索赔 B . 财政无法负担俸禄开支 C . 进出口贸易存在巨大逆差 D . 政府投人巨资兴办实业
下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概况。表中现象(    )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A . 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B . 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C . 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引发 D . 使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据右图指出,图中的"熊"代表(    )

A .   英国 B . 美国 C . 俄国 D . 日本
[选修四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冼夫人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梁大同元年(535), 冼夫人二十四岁,与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太守冯宝结为夫妻。南朝的梁、陈两代岭南的一些地方官都发动过叛乱,不听朝延命令,想把岭南变成独立王国。但是,他们的行为遭到冯家和冼夫人的坚决反对。每次叛乱发生,冼夫人都亲自率军平叛,配合朝廷重新安定了岭南。她立了大功,被陈朝册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隋朝灭陈之后,冼夫人派孙子去迎接隋军开进岭南,隋朝名副其实地统一了全国。不久岭南又发生叛乱,冼夫人当机立断,派兵消灭了叛军首领。她又不顾高龄,陪同隋朝大臣走遍各地,召见参加叛乱的首领,让他们服从朝廷,不要分裂国家。隋文帝为冼夫人的举动赞叹,追赠冯宝为谯国公,冼夫人则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同时,“开谯国夫人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

——摘编自白寿彝 《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冼夫人受梁、陈、隋三朝重用的时代背量。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洗夫人的历史功绩。
材料: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1600年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一批伦敦商人贸易的垄断权,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对中国、印度、印尼等国的贸易。英国女王、贵族和一些政府宫员也参与了投资。

1699年

东印度公司将英国毛纺织品输入中国,发现无人购买。

1720年

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陶瓷、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赚取丰厚利润。

1730年

东印度公司有5艘商船来华,共载白银58万余两,货物只值13711两,白银占比高达97.7%。

1736年

东印度公司开始购买畅销欧洲的“南京布”。

1757年

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在荚国社会各阶层普及。

1773年

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广州,并垄断了对清朝的鸦片走私。

1797年

东印度公司取得鸦片生产制造的垄断权,生产利润逐年增加。

1818年

东印度公司为了独霸鸦片贸易,发动了马拉塔战役,最终控制了整个西印度地区。

1829年

英国国内工业资本家陆续攻击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

1833年

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权。后来东印度公司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为:贷款给印度农民,让其从事鸦片生产,再将收购来的鸡片贩卖到广东。

1858年

东印度公司被撇销。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等

阅读上表,划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主要阶段并进行评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

1856-1860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

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和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