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运动 知识点题库

蒋介石在1933年说:“我们要以专心一致剿匪,要为国家长治久安之大计,为革命立根深蒂固之基础,皆不能不消灭这个心腹之患……奢言抗日……那就是投机取巧……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本末倒置,先后倒置。”他的意图是

A . 要专心一致进行国家建设 B . 肃清国内各派军阀势力 C . 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 D . 对日妥协,对内“围剿”红军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此后满洲省委着手联合其他抗日队伍,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发展为抗日联军。这反映出(    )
A . 东北抗战得到了各阶层的有力支持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 . 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D . 中国战场成为二战东方主战场
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
A . 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B . 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 近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
A .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B .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C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D .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从草原来到天安门
“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一刀斩汉奸!一枪打东洋!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这首中国儿童歌曲产生于()
A . 北伐战争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解放战争时期 D . 抗美援朝时期
“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
A .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 .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 . 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 .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揭穿谎言】

材料一:日本右翼势力宣称:“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材料二:日本右翼势力胡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誓死抗战】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守住良知】

材料五:外交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1. (1) 结合有关史实,批驳材料一、二中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2. (2) 七七事变爆发前,中国民众是怎样抵抗日本侵略的?材料三中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 (3) 材料四中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4. (4)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日本怎样做才不“输掉良知”?
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后,学生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30多座大城市。各地工人纷纷集公罢厂予以支持. 宋庆龄、邹韬奋鲁迅、陶行知等各界爱国进步人十也纷纷支持。这说明(   )
A . 中共开始领导全面抗战 B . 全国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 . 抗日教亡成为大势所趋 D . 全国抗日救国怒潮兴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工业化时代,成为近代以来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最恶劣的时期。城市缺乏阳光、清洁的水和无污染的空气,饮食单一,而且大多数人处在慢性饥饿状态中,即使较为富有的阶层也不得不面对这种状况。工人的处境更加悲惨,他们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缺乏最起码的工作安全和生活保障。他们通常居住在被隔离起来的臭气冲天的贫民窟里,饱受饥饿、疾病和瘟疫的折磨,往往年纪轻轻就被夺去了生命。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带来的却是城市居住环境的空前恶化。

——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欧美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城市中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一度恶化。与此同时,火车、电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公路建设不断扩张,19世纪后半期,电话、电报等现代通讯工具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离开日益拥挤的中心市区,到市郊居住。城市郊区化的时代拉开了序幕。20世纪以来,城市住宅纷纷采用现代钢框架结构,使高层公寓建筑的层高大为增加,既节约了城市空间,也改善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将居住区与工作区、商业区、行政区等分开,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尽可能地建在居住区内,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

——摘编自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材料三   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城市存在的问题。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20世纪欧美工业国城市环境改善的因素。
  3. (3) 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七七事变”爆发后,美国开始禁止政府船只向日本输送武器。美国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一外交举措制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维护自身利益。……虽然美国多次争取日本在对华问题上的妥协但均遭到日本拒绝,鉴于此,美国对日禁运政策也逐渐具体化并加强了对华援助。1940年1月,《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到期,美国立即将其废除,同年7月实行主要原料、军需品对日出口批准制。……由于日美矛盾激化,日本统治者越来越清楚的看到美日之战在所难免。……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入,加上英美对日政策的不断强硬,日本的资源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战争机器。从1940年开始,日本逐渐将重心转向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这一举措激怒了该地区的重要利益者一一美国。1941年8月1日,美国宣布全面停止对日本的石油供给,这完全抓住了日本的命脉,面对这种形势日本对美开战的呼声高涨,并于次月通过了《贯彻帝国国策纲要》,确定了以对美宣战作为解决日本目前所面临困难的手段。

——摘编自周彦宇《日本“南进政策”原因分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本禁运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日本禁运的影响。
1940年,国民政府颁布《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纲》,对人祀、公祭、管理等做出详细规定,明确各项人祀规则,以往烈士对象仅涉及“官兵”,新“办法大纲”则明确包括人民,删除以往“剿赤”类条文。国民政府这些举措(   )
A .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要求 B . 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 . 旨在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D . 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1935年1月,日本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5月至7月,胁迫南京政府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为应对时局中共(   )
A .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 部署整顿党内的“左"倾错误 C . 积极开展彻底的反围剿斗争 D . 领导学生运动要求华北自治
张海鹏在《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由于战局发展,工矿内迁工作到1940年底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国民政府协助而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这一现象的重大意义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数字。”这次内迁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 .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 彻底改变我国陈旧的工业布局 C . 为西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D .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
下面是近代美术家张乐平在《抗战漫画》上发表的《三毛的大刀》该漫画(    )

A . 继承了现代主义画作的基本风格 B . 表现了张乐平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 C . 描绘了农民积极参与抗战的场景 D . 旨在倡导民族团结共同抗日的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1928年11月25日

事实证明,哪一个连的党代表较好,哪一个连就较健全。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国际主义战士马海德的回忆

边区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封锁包围下,一针一线都受到禁运,生活是严峻的,而延安的人每天除了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外,还要开荒种地,打柴和挖窑洞,自己洗衣服、打草鞋、缝补衣被等。

竺可桢日记

1949年6月8日

人民政府接收中央银行之廉洁自持、奉公守法,且互相监视,先公后私,公事未完亦不回家;一切招待均经拒绝。(上海)金门饭店驻解放军,置铁床不卧而睡地板,推酒肉不食而吃盐菜。

上述材料蕴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933年10月,《勤奋体育月报》创刊词疾声呐喊:“强邻压境,国难当头……积极的注重国民体育训练,准备疆场强劲的战士,养成耻雪保国的健儿。这是今后全国体育界的动向,也是全国体育界的责任”这表明当时(    )
A .   中国传统体育向科学化发展的趋势 B . 七七事变后国人尚武意识被激发 C . 体育界自觉担当起抗日救亡的责任 D . 民众的体育观念得到极大地增强
1935年12月,清华大学救国会在《告全国民众书》中急呼:“华北之大,却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与这一事件直接有关的是(   )
A . 西安事变 B . 大生产运动 C . 七七事变 D . “华北自治运动”
近代某次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根据内容,判断此次会议地点是(    )
A . 洛川 B . 瓦窑堡 C . 延安 D . 西柏坡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9月,又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这一变化旨在(   )
A . 为了名字更好听 B . 为了更加的民主 C . 争取革命的胜利 D . 适应抗日救亡的需要
1937年4月,天津北宁足球队赴日本参赛。比赛前,领队结合时局激励全队;比赛中,华侨和留日学生高呼爱国口号。北宁队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归国后受到数万民众热烈欢迎;《大公报》予以连续报道,称“为中华争得无上光荣”。这能够说明(   )
A . 当时中国重视发展竞技体育事业 B . 体育比赛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大门 C . 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体育竞技结果 D . 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