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运动 知识点题库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扮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上海、北平、南京、天津、北平、汉口、青岛、长沙、重庆、桂林、汕头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都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货等形式,掀起抗日爱国运动的热潮。许多城市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沉重打击日本的经济侵略。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专召,纷纷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1931-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1-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下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适合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是(    )

A . 开天辟地 B . 握手言和 C . 分道扬镳 D . 走向成熟
1932年6月,国民党中宣部通令:“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各国租借也规定举凡有“九一八、一二八”等字样以及有中国东北地图的影片一律不许在租界上映。但仍有一批宣传反侵略的电影如《恶邻》(1933)、《逃亡》(1935)、《壮志凌云》(1936)等推出。这反映出(    )
A . 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 B . 列强支持日本侵略 C . 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D . 抗日救亡成为民众的呼声
1936年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这说明(    )
A . 蒋介石已经预见七七事变的发生 B . 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 C . 抗战前蒋介石已有持久抗战的设想 D . 蒋介石决定消极抗战,等待英美援助
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等口号。这说明(  )
A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 B . 儒学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 C . 民族危机促进文化自觉自信 D . 民主和科学是首要追求目标
仔细观察下图,对其表述错误的是(    )

A . 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B .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使北平免遭沦陷 C . 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D . 事变后国共两党走向联合
著名歌曲《大刀进行曲》歌词中写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表达了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战的心声。该歌曲最有可能创作于(    )
A . 19世纪40年代 B . 20世纪初 C . 20世纪30年代 D . 20世纪50年代
1933年喜峰口战役,二十九军第一次用大刀重创日军。受其鼓舞,麦新创作《大刀进行曲》之后,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此歌曲(  )
A . 唤醒了全国各阶层的抗日斗志 B . 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C .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 吸引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21岁的林献堂决心以文抗日,组织诗社“栎社”,被尊称为“迷惘年代的掌灯人”。1911年2月,梁启超应林献堂等的邀请访台,以民族大义与台湾父老相期勉。1915年5月,创建台人自办的第一所中学——台中中学,专门招收台民子弟入学。1920年仿北京《新青年》,创办中文月刊《台湾青年》杂志,提倡民主和自由。1921年10月,联合进步人士成立台湾文化协会,通过发行会报、举办讲座讲演会,组织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等多种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传递来自祖国的信息,抗拒日本的殖民统治。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对台实行高压政策,林献堂转入“地下状态”坚持斗争。1943年开罗宣言传到台岛,林献堂奔走相告,期待弃儿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1945年10月25日上午,国民党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在台北公学会堂主持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林献堂作为台湾地方代表人物受邀参加。这从未有过的喜悦,使他禁不住泪流满面。

——摘编自党督《林献堂:台湾日据时期民族运动的先驱》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献堂作为民族运动先驱的历史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献堂领导民族运动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1938年颁布的《晋察冀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办法》规定:16岁以下、46岁以上的抗日家属(以下简称“抗属”)免服役;抗属因民事刑事案件起诉时,不出诉讼费;抗属生病可到公医院免费治疗;政府没收的汉奸土地,抗属有使用的优先权。这些举措(    )
A . 保护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安全 B . 满足了抗属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C . 调动了敌后军民的抗战积极性 D . 改变了敌后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对中日冲突的处理进展缓慢,中国要求国联派遣调查团,而日本以中日直接谈判为由进行阻挠,但又不得不默认已经身处中日两国的第三方人员可以前往中国东北观察。这样,在国联调查团派遣之前,英国、美国和国联的中立观察员构成了“三管齐下”的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观察之行。中立观察员们扮演了信息搜集者的角色,推动了国联处理中日冲突的进程。中立观察员的派遣使中日冲突“国际化”,坚定了中国依靠国联的既定目标。日本发现主动邀请观察员可以取得倾向于日本的报告后,逐渐转变了对国联调查团的立场,并积极建议调查团先来东京调查。中立观察员时空上的优势使他们能够获取未被日本掩盖的真相,为国联调查团的进一步调查提供了基础。

——摘编自陈海懿《国联调查团的预演:九一八事变后的中立观察员派遣》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立观察员派遣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立观察员派遣的影响。
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曾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提到:过去由天津运送来的《麒麟送子》《老鼠娶妻》一类的年画已逐渐被《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开展民主运动,选举好村长》一类的年画所取代。这反映了当时(    )
A . 抗日武装斗争淡化了传统习俗 B . 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C . 抗日宣传活动借助了传统节日 D . 民主运动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对外公布中日交涉始末,声称“必须给后世的历史学家留下记录”;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将“二十一条”作为革命动员的依据;报界通过报道“二十一条”,提倡振兴国货。上述做法(   )
A . 营造了民主建国舆论氛围 B . 开创了救亡图存新道路 C . 有利于民族国家观念强化 D . 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华北方面军认为剿灭中共武装短期内难以做到,因为“居民对有关八路军的情况,均不轻易出口”,侦察谍报网在群众中巧妙地扎下了根,很快就会侦悉日军的动向,立即采取回避转移行动。这反映了(   )
A . 华北战场日军处于劣势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 C . 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D . 全民抗战发挥实际成效
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由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统一指挥,参战部队包括晋绥军、国民党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共计20余万人。战役历时二十一天,中国军队伤亡十余万,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忻口战役突出反映了(   )
A . 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C . 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 . 持久抗战方针产生了积极效果
“关东画派”创始人王盛烈的开宗立派之作——《八女投江》,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东北抗联题裁的中国画作品,画作展示了1938年冬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这幅画作反映出当时(   )

A . 全面抗战产生了广泛影响 B . 妇女解放运动成果显著 C .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D . 抗战促进民族精神重构
下图是某时期的“中日攻防示意图”(局部)。对该图所反映史事陈述正确的是(   )

A . 日本步步进逼,蓄意发动“华北事变” B . 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C . 八路军成功设伏,取得平型关大捷 D . 李宗仁率军血战,围歼日军一万余人
在西南大后方,范旭东准备筹建新的制碱公司,但新厂机器被远征军征用,国民政府答应的贷款被要求当成公股。为了企业生存发展,范旭东准备自办银行。周恩来得知后,派人与范旭东磋商并决定参与银行筹建,从资金上和组织上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周恩来此举(    )
A . 促进了后方民族工商业的繁荣 B . 鼓舞了全国各阶层坚持抗战的决心 C . 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D . 推动民族资本家走上抗日救国道路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大体架构是:在具有战略性的大区(如晋察冀边区)建立类似省级的政权,其下建立县、乡级政权;在大区和县政权之间,视情形建立管理若干县份的“行署”或“专署”,在县之下设管理若干乡镇的“区署”。这(   )
A . 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B . 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道路 C .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D . 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失业人数和纳粹党人数统计表

1929~1932年德国失业人数统计表

年份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人数

130万

300万

435万

800万

1929~1933年纳粹党人数变化表

年份

1929年9月

1930年9月

1932年3月

1933年1月

人数

15万

30万

100万

140万

材料二: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材料三:二战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苏这两个大国的真正崛起,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所作的贡献。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