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运动 知识点题库

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对华北地区进行侵略、渗透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 进犯察哈尔地区 B . 占领平津地区 C . 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D . 卢沟桥事件全面侵华
“苏维埃”一词源于苏联,意即革命阶级的联盟。一开始,中共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后来又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 . 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 .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 . 中日矛盾日益凸显 D . 推翻国民政府的要求
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

科目

内容

社会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

国语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算术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音乐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A . 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B . 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C . 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D . 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下面是1937年6月15日,蒋介石向周恩来提出的几项条件。它反映出国民政府(    )

A . 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 B . 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 C . 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影响 D . 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
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 . 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 .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 .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 . 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

——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简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德加·斯诺采访时中国的政治形势。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红星照耀中国》在国内外广泛传播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红星照耀中国》出版所起到的积极意义。
图2为民国二十一年《申报》刊登的一则“金鼠牌”香烟的广告。

图片_x0020_15

据图2可知,当时中国(   )

A . 提倡国货抵制了日本的经济侵略 B . 抗日救国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C . 日本蓄谋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D . 中日民族矛盾正在不断上升
歌曲和地图都能够反映特定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右图是一幅近代某一场战争的示意图,下列歌词能反映这场战争的是(   )

A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 . “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C . “革命血如花,推翻了专制,建设了共和,产生了民主中华。” D . “我背上了子弹带,勇敢向前方,我挎上了手榴弹,要消灭那蒋匪帮。”
工农红军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刷出了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这一历史场景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 . 国共两党矛盾 B . 中日民族矛盾  C . 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矛盾 D .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
毛.泽东撰文指出:“……当时敌人还在进攻我们,那年的十一月下旬,在富县我们还打了三个胜仗。在祝捷声中”在十二月十目,一听到北平学生抗日教国的一二·九运动的消息,我们心里好不欢喜!一二·九运动发生在红军北上抗日到达陕北之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帮助了一二·九运动,同时,一二·九运动也帮助了红军……”可见,毛.泽东认为“这两件事” (    )
A . 促使国民政府内外政策转变 B . 促进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 . 中共抗日救亡运动开始高涨 D . 扭转了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重申: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主的债权,惟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家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这说明(    )
A . 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进一步缓和 B . 中共意在改变现行的土地所有制 C .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形势空前严峻 D . 团结抗战是中共调整政策的依据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开始,中国共.产.党就以宣言、通告、通令、决议、布告、告人民书、告白军官兵书,以及毛.泽东等中共有关领导人的抗日言论等多种形式,竭力主张抗日。粗略统计,14年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表的抗日主张合计290次;......抗日战争时期每一个关节点上,比如1935年的华北事变、1936年的西安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等, 中国共.产.党总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率先高举抗敌御侮旗帜,成为名副其实争取抗战最 后胜利的坚强旗手。”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抗日理论的特点有(   )

①立场明确,坚决抗日               ②结合国情,团结抗日力量

③与时俱进,以舆论引领抗战信心          ④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938年,中共中央军委成立总政治部,负责领导八路军和各留守部队、医院、学校和边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无产阶级明确自身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的使命。这一举措(   )
A .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B .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C .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势力 D .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抗战结束后,陈仪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在台北中山堂受降。签字后,陈仪向全世界广播:“从今天起,台湾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这一天是(   )
A . 10月25日 B . 8月15日 C . 4月23日 D . 9月2日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
A . 侵华战争的破坏 B . 自然经济的束缚 C . 自然资源的贫乏 D . 官僚资本的压榨
1940年蒋介石会见英国驻华大使时说: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国,实为最大错误。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中国有资格和英美平等合作。蒋介石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 . 争取与英美同等的军事地位 B . 向英美展示中国陆军强大的战斗力     C . 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日的援助 D . 希望英美废除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以下是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围绕入党誓词的“变”或“不变”,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实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图2为1937-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形势图。图中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领导 B . 东北民众爱国热情高涨 C . 苏联对东北各路军的支持 D .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七七事变前后,海外华侨相继成立“全欧美华侨救国联合会”等社会团体,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0余辆,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这体现了(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与支持 C . 救亡图存斗争进入新阶段 D . 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使命感
美国记者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中写道:“穿过遍地沙尘的河北原野,途经山东人口稠密的村......沿途各处.他们留下了部分战士动员并加入由农民、教员甚至爱国的地主组成的地方抗日武装。”贝尔登的说法可以印证(   )
A . 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 B . 国共合作推动了抗战最终胜利 C . 全面抗战路线微发了民族意识 D . 敌强我弱形势下战术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