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时期,北起淮南东海,中经杭州湾和福建福漳泉金三角,南到广州湾和琼州海峡的南宋海岸线上,与外洋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来个。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其中以大食商人为最多。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至南宋增至300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染料、纺织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业产品为主,有金、银、缗钱、精粗瓷器等数十种。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泉州、广州两市舶司的净收入为二百万缗,约占当时南宋王朝年度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摘自郑学檬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随着中国近代商埠、港口通讯联系的加强,清政府在1866年决定由江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3月,经总理衙门批准,在上海、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今营口)设立了海关邮局,从事收寄公众邮件业务,并发型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1896年,光绪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总理衙门任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为总邮政司,负责大清邮政官局事务。1906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分管船政、路政、电政、邮政。邮传部于1911年5月正式接管邮政。据统计,到1911年底,设有总局、分局、支局、代办处等邮政机构6201处,“邮差邮路、民船邮路、火车邮路,总计三十八万一千里。”至此,中国近代邮政体系初步形成。

--摘自费莉等《近代中国通讯业的崎岖步履》

材料三“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运输量统计(单位:亿吨公里)

年份

总运输量

铁路

公路

水运

1953

990

781

23

186

1954

1203

932

29

242

1955

1320

982

34

304

1956

1591

1204

44

343

1957

1810

1346

48

416

--摘自孙健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近代邮政业的发展历程。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我国物资流通的主要因素。
建国初期党领导农民进行的一场运动,被毛.泽东形容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并强调“要组成一条伟大的反封建统一战线,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这场运动是(    )
A . 土地改革 B . 国民经济恢复运动 C . 抗美援朝 D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
A . 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 . 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 . 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 . 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如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的变化(亿元)(    )

年份

合计

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

公私合营工业

私营工亚

个体工业

1949

140

37.5

2.2

68.3

32.2

1950

191

64

4.1

72.8

50.3

1951

264

94.2

8.0

101.2

60.1

1952

343

153.8

13.7

105.2

70.6

——据《中国统计年鉴》上述变化

A . 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 . 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 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结果 D . 表明新民主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两年里,各地各部门工资标准极不统一,工资一般采用"折实单位"(即以布面等实物作为工资单位,如5尺布每月)或"工资分"(先计算工作量,再根据当时物价转换成货币)的办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 西方殖民国家的经济封锁 B . 物价不稳且财经不统一 C . 实施计划经济的战略需要 D . "一穷二白"的经济困境
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A .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 .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 .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 .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 . 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 . 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经验 C .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 . 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反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一倍半。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材料二 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

比重 (%)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 (1) 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重点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过去钢材生产的计划性是最高的,1979年调整之后,钢材分不出去,迫于形势,许多企业领导亲自带队四处推销。1979年全国自销钢材81.8万吨,1980年上半年达到84.9万吨。江苏省1979年冶金产品市场调节部分已占30%至35%,成都无缝钢管厂1980年自销合同部分已占到42%。由此可知,当时(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 . 国企改革在重工业领域率先进行 C . 企业扩权改革助推市场化启动 D . 产品销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旧上海由殖民者强行占地建造供其赌博享乐的跑马厅改建为人民公园、人民大道和人民广场。人民政府旨在(    )
A . 开启大城市规划改造的新局面 B . 构建与新政权一致的意识形态 C . 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 D . 清除西方殖民主义的历史痕迹
图3所示为1953年 12月签发的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某女性选民的选民证。它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人民参政权利得到彰显 B . 基层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D . 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提高
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74.7%,1957年为62.3%。这说明该时期(    )
A .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B .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 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 D . 我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官员选任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以下事件,按时序先后排序准确的一项是(   )

①《奏定学堂章程》颁布                    

②《文官考试法草案》颁布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          

④《公务员任用条例》颁布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④①② C . ①②④③ D . ④①②③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写道:新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新政权将满足社会成员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救济工作的目标,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社会救济的必备前提。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济(    )
A . 服务于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主流 B . 有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D . 受国内国际形势影响不断完善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私田的大量开垦公田逐渐荒废,井田制遭到破坏并逐渐瓦解。北魏至唐前期,中国一直实行均田制。唐代均田制的实行把军队和广大农民安置到了土地上,达到了安定军心和民心的目的。如贞观时,“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于道路焉”。由于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开垦日益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致使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国家财政也日益富裕充足。所以,唐前期百余年间国力强盛,威震中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王红雷《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变土地私有制为公有制。实践证明,它是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否定了农民个人的物质利益,无法有效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0年代后期,土地改革旨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使得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结果违反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在积极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唐丽霞《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并说明唐朝实行均田制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上地制度变迁给你带来的启示。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初期,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后,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工矿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保留了比较多的“旧”的痕迹。

1950年2月28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出了《关于在国营工厂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的指示》,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实行工厂管理民主化;清除隐藏在企业内部的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废除各种官僚资本统治时期遗留下来压迫工人的制度,如包工制、把头制和搜身制等。实行生产改革,一是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建立严格的经济核算制,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二是在生产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如燃料工业部1950年作出了《在国营煤矿全面推行新的生产方法的决定》,废除过去长期采用的高落式与方柱式的采煤方法,使用和推广三段长壁,矸石充填等新的采煤技术。

——根据林蕴晖等著《凯歌行进的时期》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建国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一日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那么中国东北地区也将变得岌发可危,到时我国就需要在东北驻扎更多的部队,投入无数资金建设这个地区国防,这不仅仅会大量消耗我国国力,而且还会阻碍我国的发展。可见,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重要原因是(    )
A . 提高国际地位 B . 建设祖国 C . 阻正战争爆发 D . 保家卫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 46.1%来自寒族。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二: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
法学家在评价某部法律文献时指出:“(它)既传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内容与精神,又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民主宪政的基础。”这部文献(   )
A . 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纲领 B .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 . 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1年,毛.泽东支持山西省委提出的“把老区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意见,认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形成新生产力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这说明党和政府策(    )
A . 以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化建设 B . 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生产 C .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工作 D . 已经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