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点题库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 . 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 . 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 . 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 . 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197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当时“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
A . 设立经济特区 B . 试点家庭联产承包 C . 实行市场经济 D . 扩大企业经营权限
如图所示,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 城市化速度加快 D . 改革开放
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 )

A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在川粵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C . 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 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下图所示)。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平分别提出。这一构想(    )

A . 将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作为新实体与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B . 顺应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 C . 将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一东盟等产生重叠或竞争 D . 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
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 .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 .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读图1,图2,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准确运用相关材料进行说明)

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C . 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 D . 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 .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设立经济特区 C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开展国企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材料二: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材料四: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哪一次重要会议?

  2. (2) 材料二中,以“包产到户”、“大包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被称作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设立经济特区的两个省份。简述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并指出这种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

  4. (4) 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1990年,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作为开放龙头的是(    )

A . 上海浦东 B . 广东珠海 C . 湖北武汉 D . 福建厦门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这表明(  )
A . 国企改革缺乏配套性措施 B . 冷战思维影响外媒评价 C . 外国对国企改革缺乏信心 D . 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小小的票证和方卡,见证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请你根据以下提供的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视角,撰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紧扣主题。②运用所提供的图片材料。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④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有(    )
A . 清除了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B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C . 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D . 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1980年中共中央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
A . 深圳 B . 珠海 C . 汕头 D . 厦门
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行。到2011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43.9亿美元。如图图为《1997-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据此可知,外商直接投资(   )

A . 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关系不大 B . 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要形式 C . 变化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 D .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族复兴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如图图片直观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片段。仔细观察下列图片。

  1. (1) 依据图片反映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出关键词,画一个时间轴。

  2. (2) 任选期中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用3—5句话进行解读。
1979年5月,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经中国政府特许乘自己的专机来到了北京,并与中国签署了合作意向性协议。此次哈默来华客观上反映了(   )
A . 中美两国准备正式建交 B . 经济特区建设加快 C . 中国开始引进外资 D . 对外开放走向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