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点题库

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清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崎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三:1949~2013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引自《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关注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是世界性的 C . 伟大人物对历史前进有巨大推动作用 D .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对外贸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统一南方后,于公元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这是沿袭唐制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以后又在杭州、明州置市舶司,与广州市舶司合称“三司”。《元丰市舶法》的颁布更加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商人往来频繁,商品交易量大增,市舶收入也随之增加。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观察图示,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图

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内销、外销数量表


1836-1838年均茶叶销售

1894年茶叶销售


数量(万担)

百分比(%)

数量(万担)

百分比(%)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上

材料四: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位于世界第29位。199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154.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15位。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4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迅速下降,机电产品等在出口商品中比重大大上升,我国从最初的初级产品出口国转变为工业产品出口国。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 (2) 材料二观察图示,结合所学分析相应时间段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4. (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林毅夫在批判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时指出)你去西方国家看到的都是建好的屋顶和上面的装饰品和墙上贴的画,但是后面的复杂管道、电线和地面下的地基根本看不见。”据此可知,林毅夫强调(   )
A . 经济跨越式发展并非一步步按照顺序来实现 B . 重复早期发达国家基本发展阶段是有必要的 C . 规模化工业品市场需要通过一次性方式建立 D . 应把西方工业化成果当作经济发展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挂靠国有、集体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1992年后,挂靠的企业通过明确产权,重新注册为私营企业。这一变化说明我国(    )
A .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成效突出 B .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 . 私营企业已与世界经济接轨 D . 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标志着廉租房制度正式成为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廉租房制度开始在我国起步。1999年,建设部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发布《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对廉租房的房源、廉租房租金标准、廉租房建设和廉租房的申请程序问题予以明确的规定,开始探索规范化的廉租房制度。2005年,建设部、民政部关于印发《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的通知,对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做出了普遍、详尽以及更为明确的规定。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领域改革,改善居民支出预期和消费意愿。在中央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廉租房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摘编自韩立达、李耘倩《我国廉租房制度发展演变及对策研究》

  1. (1) 根据材料,说明我国廉租房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廉租房改革的历史意义。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从图一票证的逐渐取消到图二票证的广泛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   )

A . 改革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B . 政企关系从政企合一向政企分开转变 C . 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市场经济 D . 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
1949年后中国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与调整影响着历史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后的20年里,尽管它在集中资源加快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最大的缺陷是不能长久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高效率。

--摘编自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三十多年来,虽然各个领域改革的推进程度并不相同,而原有的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未动,但这一轮改革毕竟使一个也对世界经济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局部地建立起来。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实际上,中国的改革还只是走在半途,它在二十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市场,也呈现出一种缺乏规则和法治、权力多方干预的“原始”状态。

--摘编自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
  2. (2) 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
  3. (3)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对中国经济运行体制选择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义”,就是道德准则,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利”,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统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范畴,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反对“重义轻利”;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三是强调先公后私,直至“舍生取义”。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对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材料三:邓.小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义利观作了发展,他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整个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核心与根本,他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正视并重视正当的物质利益,指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应协调发展,这是对义利之辨的新的诠释与发展。

——摘编自刘天宇《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并说明传统义利观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义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新型义利观发展的意义。
1993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1992》一文中指出:“1989年北京风波后,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1992年烟消云散了。”“怀疑烟消云散”是因为(  )
A .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 . 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982年,陈云在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说∶"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是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搞活,这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是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这表明当时 (    )
A .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 . 市场调节的作用被肯定 C . 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D . 全面否定计划经济体制
下面是1978﹣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表(单位:亿元),其中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GDP

3650.2

4551.6

18774.3

99776.3

A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 .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 . 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马克思说: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早期到40年代肆虐美国南部大平原的沙尘暴,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三件最严重的生态灾难之一,又称“黑风暴”。它的产生与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密切相关,它使本已脆弱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复兴农业必须首先治理黑风暴,罗斯福为此专门制定了“农业复兴计划”,通过《水土保持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等等,此后美国联邦政府沿着罗斯福的环保思路继续推进,影响深远。

——摘编自刘辉萍《罗斯福新政对自然灾害的应对》

材料二:在中国的改革史上,“邓.小平南方视察”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1992年的春天,给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后来的记忆,这一整年都是春天。无论是赞扬并拥护邓.小平思想的人,还是怀疑乃至否定邓.小平思想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他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最杰出的政治领袖之一。

——据《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激荡三十年》整理

材料三: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加大了国际社会对于非传统安全治理的重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容涉及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疾病蔓延等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的问题。它的突出,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直接相关,因为全球化时代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如新的全球性贸易和人员往来,使得人类正常活动和国际社会正常交往的威胁变得严重。

——摘编自“中国网”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制定 “农业复兴计划”的背景。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罗斯福新政应对“黑风暴”、治理农业措施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提炼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如何论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简要阐述其意义,并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提出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对策。
⼗⼀届三中全会到⼗⼆⼤,党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战略;⼗四届三中全会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可⻅我国经济体制改⾰的核⼼是(    )
A . 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B .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调控 C . 发展多种所有制调整产业结构 D . 促进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
1992年前,我国进出口平均关税税率高达47.2%,之后则逐年降低关税水平,到2002年关税总水平已降至12%,201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9.8%左右。这一时期关税税率的调整( )
A . 标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 . 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完成 C . 是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义务需要 D . 是落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 . 发展外向型经济 B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 D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 .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家大本,食足为先”。中国古代历代政权均把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朱宏斌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材料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两会期间习.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解决当今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B . 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 . 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体制的变革 D .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被称为“创新率的加速器”,它改变了历史的方向,引导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这个大转变的过程,即我们所说的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大生产力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大转变,是一个整整的过渡时代,必须与历史上迄今发生过的种种变革区别开来。迄今为止,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过渡出现了三次大推进的浪潮: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现代化发展模式”任选一项或多项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