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知识点题库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称说:“(它)是中国民主政治最大的火花”,它指的是

A . 基层民主选举 B . 民族区域自治 C . 政治协商制度 D . 人民代表大会
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小明查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新中国民族自治区建立历程研究 B .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研究 C . 新中国宪政发展历程研究 D .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
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的是

A .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 . 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 .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 . 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 .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是新中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现代资本主义法制起源于古罗马。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2. (2) 在近代,英国、美国、德国分别通过什么法律确立了什么政体?

  3. (3) 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法律文献是什么?它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法律文献?

  4. (4)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制定于哪一年?它体现了什么原则?

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任务主要是
A . 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 B . 明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C . 为新中国制定宪法 D . 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提出这一革命任务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和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主张。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
A .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 .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 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 (1) 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3.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人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 革命统一战线聚人心 B . 形成了联合执政局面 C . 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 D . 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 . 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 .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 . 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 .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人民日报》评论员曾经发文指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 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答卷。”这份“成功答卷”(    )
A .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B . 消除了各民族间的差别 C . 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D . 加强了民主党派的团结
1953年6月份的一份《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 .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D .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关于该宪法表述正确的是(  )

①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服务于“专制主义”和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具体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具体表现。